昙石文博花园商铺
50岁的昙石村村民黄连合(左)拿到全省第一张权能改革股权证。
东南网6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段金柱 通讯员 林宇熙 陈宗兴 陈建鋆 文/图)今年4月28日,闽侯甘蔗街道昙石村,50岁的村民黄连合领到全省第一本“红本本”——《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破天荒当上了一名“股东”。在村里,他既可参与集体资产的管理,亦可坐享分红。
两年前,闽侯成为全国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是全省唯一的全国改革试点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0多年来,不少农村积累了一定的集体资产,特别是一些数额较大的经营性资产。如何还权,分好这块“蛋糕”;如何赋能,继续做大这块“蛋糕”,这些事关千千万万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缘此,闽侯选取了14个试点村,聚焦经营性资产改革。
村民变股民,每家每户都有份
今年年初,昙石村迎来了一件大事,村里文博花园4300平方米的店铺首次推向了市场,多了300多万元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黄金栋估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史无前例达到600万元。
不仅仅是昙石村,汹涌而来的城镇化建设,正改变着呈月牙形拱卫福州的八闽首邑——闽侯。不少村的家底殷实了,有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村93个,占全县279个村总数的33%。资产最少的也有0.85万元,最多的6119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12个。
但是,这么多的集体资产,到底归谁所有,目前还是个道不清的问题。“集体资产产权边界不清,很容易形成‘老鼠洞’,造成集体资产流失或被侵占。”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四海说,“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就是把集体的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量化到人,实现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权利。”
还权于民,虽然分权并不“分家”,但哪些家底要拿来分,这笔多年糊涂账厘清难度不小。据闽侯县副县长张旗说,闽侯采用以账查物、以物对账的办法,摸清集体资产家底。最难的是“两证”不齐全的建筑物,县政府从出资人、规划等着眼,仔细查清这些资产的来龙去脉,概括了5类,分类施策,不重不漏。
黄金栋说,经过清产核资,昙石村有经营性资产原值为1877万元。这些资产都详细录入该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家底更清晰了,村民心里都有个明白账。
那么,这些集体家底哪些人可以享受?对于成员界定,中国农村复杂情况超乎想象。“全村669户,有2703名村民,成员中有入赘的,有离婚的,有抱养的,单是出嫁女包括其子女就有154人,怎么认定,尚无前例可循。”
2015年,县里出台了24种成员认定指导意见。2016年,又概括总结26种具有共性的成员认定办法。但是,这些还不够,昙石村又多了两种情况,共有52种身份。最终,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三审”“三公示”,还聘请律师团队全程把关,最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从2015年9月,一直到2016年8月底,花了一年时间,终于确定了2546人为集体成员。
由此,2546名村民成为股东,669户家庭都有份。按照大家的意愿,这些股份实行静态管理,以2016年6月30日为节点,生不增,死不减,户内可共享,社内可流转,但是总股权数不随人员增减而变化。
福利变红利,惠及更多村民
今年,昙石村村民有了盼头。按照计划,每个股民可分红1200元。“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可共享集体资产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不是部分群体。”黄金栋说。
2016年,昙石村村集体收入为223万元。其中,拿出约180万元用于福利事业,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400多人群体每月都可领到300元,医保、社保等困难群体也给予不同补贴。剩下的40多万元用于村里建设、集体积累等,事关全体村民。
改革后,福利变成了红利。村集体收入三成用于村集体,七成用于个人分红,福利事业分文不少,惠及范围却更广。600万元扣除180万元的福利事业开销,剩下420万元中七成用于股东分红,加上村里的补差,2546名股东个个可分到1200元。
在闽侯另外一个城镇化热点区域,大学城旁的上街镇岐安村,一场改革几经波折,从先富的60多户村民扩大到全村641户村民,关系着共同富裕的征程。
岐安村共6个片区,人口660户、2800多人。2002年,借上街大学城建设的契机,近水楼台先得月,下长安片60多户居民集资230股,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学生街店面。10多年来,收益水涨船高,2015年每股收益更是达到1.05万元。
2016年,600多户村民效仿先行者,集资1900股,建了1.4万平方米的万象学生街店面。不过由于位置欠佳,每股收益只有1300元。经过成员认定,全村641户2792人都可享受红利。问题来了,60多户和600多户收益相差悬殊,先富和后富如何平衡?
村委提出的几个方案接连被否,改革一度搁浅,村支部书记沈行钟和村主任王勇挨家挨户走访、找点子,终于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土办法”:先富的60多户村民在第一个五年内,一股算两股;第二个五年,一股算1.5股。“改革必须一碗水端平,所以我们用渐进法来平衡先富和后富的差距。”王勇说。
2016年,每个股东分红2600元。村民江连根算了一笔账,原来学生街店面一家人占3股,年分红达3万多元。改革后,他一家持股数为5股,第一个五年算10股,分红2.6万元。“虽然这部分人亏了,但是改革只有相对公平,其他五个半片区以上的村民都受益,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沈行钟说。
今年,岐安村计划每股分红3000多元,所有村民皆大欢喜。
资产变资本,焕发农村发展新动能
在昙石村,一股新风悄然兴起。收入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很高,不是所有村集体家底都要分家到户,肥了自家腰包,瘦了集体荷包。黄金栋说,村里一年提留的集体资金达120多万元,为村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几年来,村集体资金积累有了1000多万元,如果用来分红,每名股东就几百元,但是用来发展的意义就不同了,村里还有一块65亩的土地,准备发展物流园,一年预计创收近2000万元。
“村民变成了股东,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关注的是长期的、不断增加的分红,而不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当家人,黄金栋明显感觉到村民观念的转变。
同时,如何让这些集体资产放大经济效益,试点村的村民心思都放在这里。上街镇青州村村集体收入薄弱,该村想出了农村版“BOT”方法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项目,施工方先行垫付建设资金、优先承租若干年,村集体以租金抵偿建设资金。目前,青州村修建了3座1500平方米的建筑物,村集体拥有了255万元的经营性资产,年租金收入45万元。
朱四海告诉记者,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过程,确权到户后,从资产变成资本,资本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进入市场,有利于激活农村各类要素的潜力,焕发农村发展新动能。
在闽侯县农业局局长金锦彬看来,作为一个全国试点,闽侯在成员界定、清产核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成员界定办法已经成为向其他试点推广的先进经验。但是,还权于民,赋予相应的权能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民的财产性收入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昙石村、岐安村和青州村不约而同选择了店铺和厂房出租收入,方式单一。无平台、无人才、业态单一,这些难题挡在路上。“路还很长,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位问题,配套政策中的税收问题等,需要一步一步去探索。”金锦彬说。
既要分好“蛋糕”更要做大“蛋糕”
昙石村村民拿到了股权证,既参与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又坐享分红。
农村集体资产,顾名思义,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有。但是,由于一些地方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经营收益不清、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等问题并不少见。农民是集体资产的主人,却名不副实,享受不到基于所有权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同时,由于所有权的主体含糊,集体资产的行使主体变成一种没有委托人的“代理人”,成为一些乡村势力觊觎的“唐僧肉”,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流失或被侵占的危险大大增加。
此外,直面市场经济大潮,走分家到户的老路行不通,改革不能改小了、改弱了,规模小了将会严重制约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盘活集体资产,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难点就是突破点。两年前,全国选取29个改革试点单位,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闽侯14个试点村由此展开了一场改革,构建集体经济治理体系。
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就是分好“蛋糕”,还权于民,厘清产权边界,让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确保农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又享受改革红利,在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上都有获得感。如此,闽侯试点村的农民们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归属一目了然。
如何做大“蛋糕”,做大集体资产,关乎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关乎增加农民收入。从目前看,城乡二元化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正在逐渐加大。作为农民收入四个方面之一,财产性收入一直裹足不前。赋能,即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抵押、担保等权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市场中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从而激活发展新活力。这一点,闽侯昙石、岐安等试点村效果都很明显。
既分好“蛋糕”,又做大“蛋糕”,这种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体现集体优越性,调动个人积极性,可以更好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基于此,中央将此项改革与30多年前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相提并论,后者是解决温饱问题,前者是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二者都是农村管长远、管根本的深刻的制度创新。闽侯正在继续探索,为这场由点及面的改革贡献地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