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梅老人 东南网6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通讯员 郑志忠 文/图) 风雨送故人 天地呜咽,阴雨绵绵。6月14日清晨,整个仙游县城仿佛都在为他的离世而黯然泪下。 他就是曾德梅,生前因为热心助学,而被誉为爱心老人。曾老的爱心故事,曾经感动了整个县城。如今,他的离去,让成千上万的群众深感不舍—— 14日上午8时许,突降暴雨,灵车从曾家门前出发,前往仙游县殡仪馆。 在途经的池头路、仙度路、学府路、东一环路、清源路,道路两旁站立着数千群众,目送着灵车远去; 曾老生前的朋友来了,认识曾老的居民来了,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来了,他们手持白菊、眼含热泪,默默地跟在灵车后面,为的是送曾老最后一程; 灵车慢慢前行,跟在后面的送葬队伍不断拉长,数千群众自发加入,队伍延绵一公里; “曾老,慢走!”沿途执勤的交警,用颤抖的右手向曾老敬了最后一个礼。 “曾老,一路走好!”在县殡仪馆举行的告别式上,前来送行的社会各界群众胸佩白花,排着长队,缓缓来到老人的灵柩前,向老人三鞠躬并绕场一周,表达对老人的敬意;曾经受过曾老资助的学生们,心怀感恩与不舍,有的忍不住放声大哭,有的则默默地流泪…… 2016年8月31日,曾德梅老人因过度劳累在家中晕倒,被送至县医院极力抢救。当年12月1日曾老出院,之后一直在家中休养。 其间,省市县各级领导多次前往探望,要求相关部门、医院全力救治。6月12日上午11时50分,这位爱心老人在家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8岁。 点亮万盏灯 “一顶鸭舌帽,一个旧公文包,10万公里的行程,丈量出曾德梅助学之路的长度;一摞摞花名册,2万多名寒门学子的就学梦,铸就了曾德梅生命的高度;一位位爱心人士的参与,一个个爱心团体的接力,彰显了‘曾德梅爱心助学品牌’的厚度。他是‘吝啬’的老人,节衣缩食,粗菜淡饭;他是慷慨的长者,扶贫助学,一掷千金。他将‘吝啬’留给了自己,将慷慨献给了社会;他的人生,散发着阳光的明媚;他的善举,如春风一般暖人心扉。”这是一位受助学生深情的回忆。 曾德梅的助学,缘自1999年底的一次下乡访贫。在仙游山区,贫困的家庭和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让他深受触动,他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600元退休金,捐给3名特困生,并承诺长期资助他们上学。从此,他的助学之举一发不可收。 “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一辈子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如今,我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贫困学生,让他们有书读。如果我的力量不足,我可以动员社会力量,一起来帮助那些贫困家庭,让每一个贫困孩子都有书读。”记者曾经问他助学的初衷,曾老这样回答。 曾德梅当年的助学是这样:拿着手写的贫困生家庭资料,到比较富裕的家庭“讨”学费。这样的行为让很多人误会,甚至老伴也表示不解。“刚开始很多人认为我是骗子,常常遭到别人的嘲笑和白眼。但只要有人相信我的话,愿意出钱帮助山区的孩子,我就会继续走下去。”对于不解,曾德梅这样说。 在曾德梅寒酸的卧房内,堆放着足有两米高的资助档案,每份资料详细记录了资助的学生姓名、联系方式和地址、家庭状况、经济条件、就读学校、领取的金额以及毕业去向等。“信息透明,还能得到反馈,我有什么理由不放心?”当地一位从事木材生意的商人4年时间内通过曾德梅资助了十几位贫困生。 第一年,曾德梅联系到的爱心人士不足10人,第二年20人,第三年30人……他的事迹经过媒体的报道,在当地口口相传,一滴水荡起“爱心涟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曾老的助学队伍。各级领导干部,香港、台湾同胞,甚至远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华人华侨,都加入了这一“爱心网络”。 渐渐地,曾德梅老人成为仙游的一张爱心助学名片;渐渐地,曾经受助的学生开始反哺社会,许多公益团体也加入了助学的团队;渐渐地,他的“爱心网络”壮大了,年龄最大的106岁,最小的仅6岁。 2014年底,以曾德梅命名的爱心助学活动联合会成立了。曾老干劲也愈来愈足:当初,他四处为贫困生找资助者;如今,不少爱心人士主动慕名找上门要他推介资助对象。为了实现助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在老人的倡议和努力下,仙游县成立了由他担任常务副会长的经常性助学联合会,建立起经常性、规范化的助学长效机制。 自1999年起,曾德梅的足迹遍布全县18个乡镇、300多个村,走访300多所中小学,行程10万多公里,共募集助学款3800多万元,使近2.3万人次贫困生圆了上学梦;他的善举感召成千上万人加入扶贫助学行列。他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延续助学路 爱心接力,后继有人。 助人为乐,在曾德梅爱心助学精神的感召下,当地涌现了一大批爱心助学团体;感恩回报,在曾德梅老人教育下,许多受助的贫困学子走向社会后,也投身公益,反哺社会。 最早跟随曾德梅助学的水果店个体户林瑞荣,有样学样,坚持助学,被誉为爱心阿姨。2015年,在曾德梅老人的鼓励下,还建立了公益组织“瑞荣爱心协会”,如今,志愿者达500多人。 仙游县4名大学生以曾德梅的名义设立了爱心网站,还收到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网友的捐款;香港仙游同乡会也设立了奖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曾德梅所在的木兰社区,设立了慈善机构,专门致力于扶贫助学,有1000多人参与行动,先后筹措善款18.3万多元。 因为曾德梅,许多爱心人士站了出来;因为曾德梅,许多爱心团体涌现出来。在仙游,涌现了海绵团、古道公益仙游站、仙游爱心帮帮团、仙游义工服务队等十几个民间公益组织。其中,有一支由80后90后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他们自称海绵团,希望如海绵一样凝聚爱心,在社会需要时释放爱意。如今,这个自发组织发展迅速,不但爱心成员发展到300多人,还从单纯的资助学生学费、生活费,延伸到结合自身优势,给予贫困学子精神关怀和学业辅导。 “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感受着奉献爱心的快乐。曾老,您走过的路,我们会延续;您给过的爱,我们会传承。”海绵团成员卢惠姗说。 反哺社会,做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曾德梅老人助学的最大心愿。 曾经受到资助的陈欢,如今是莆田市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她牢记曾老的教导,毕业第一年就跟着曾老学习,资助其他学生。 “他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助学;他不辞辛劳,不求回报,乐于助人。我自己默默地告诉自己,以后有能力一定要尽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在大学就学的受助学生郑嫔说。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曾老,您一路走好!您未竟的事业,将由后来人接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