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工业园区福建双兴不锈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武平县委报道组供图) 武平梁野山景区游人如织 东南网7月12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杰 李凌生 通讯员 钟茂富)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武平,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由于资源禀赋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不利因素,武平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里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作为全国林改第一县、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近年来武平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之路,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2016年,武平全县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首次荣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66亿元,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3亿元,同比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39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76元,同比增长8.7%。 不忘初心:林改经验再升级 2001年以前,武平林业面临着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难”困境。为破解林业发展困境,2001年,武平县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万安镇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临武平调研,充分肯定和支持武平县林改的做法,并作出重要指示。 林权改革在释放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也触发了一道道新难题。为解决林业发展资金问题,2005年,武平林业局成立了林权贷款担保公司,可操作了几年效果并不理想。2013年,武平县再度创新,成立了林权收储担保中心。该中心既能操作专业林木资产评估,也可提供林权流转服务。更关键的是,发生风险后可以将被抵押的林权进行收储,通过采伐或再次流转实现林木资产变现。 改革不停步,创新添活力。5年来,武平县坚持以创新三项机制、构建五大体系、发展三项产业为主要内容的“353”工作模式,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亿元,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如今,深化林改不仅让武平实现了发展模式由“靠山吃山”向“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靠山富山”转变,而且实现了“两个增加”:每年均超额完成当年度的造林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和林地保有量等三项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指标;2016年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预计达3560元、同比增长10.2%,林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18.7%提高到目前的25%。 生态环保:项目推进更有力 “以前别说下到溪里去,就是走近都得捂着鼻子,现在水清了,偶尔还能看到鱼。”走在武平县象洞镇,可以听到村民如此说起当地的变化。 这个变化来自于2016年4月打响的象洞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当时,武平从全县抽调了260名干部,在引导群众拆除猪舍的同时,积极组织养猪户转产转业,大力开展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至行动结束,36个工作小组通过入户宣传与积极推动,已累计关闭拆除1565户、猪舍面积36.34万平方米,全面超额完成了会战的目标任务。 此外,武平加快了环保项目建设。城区污水配套管网改扩建工程累计完成城区污水管网长约18公里,基本建成象洞、桃溪、湘店3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组建生态环保综合执法工作组,整治非法洗(采)砂点等环境违法场所31处;扎实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淘汰黄标车任务全面完成。 据了解,武平的环境空气质量在2016年全省县级城市排名中位居第四,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参数比例达99.4%。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生态是武平最大的优势。武平必须强化绿色引领,坚持生态立县,持之以恒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永葆武平绿水青山、生态家园。”武平县委书记陈厦生说。 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更合理 “我们是被这里的生态吸引过来的。”武平县岩前工业园区坐落着投资25亿元的省重点项目——坤孚镁合金,对于这个长三角企业为什么会到边陲之地武平投资的原因,总经理史亮如此解释。 据介绍,5年来,武平县从供给侧入手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加快培育形成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武平县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培育发展“3个3”产业体系:打造武平省级工业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三大产业发展平台;壮大矿产品加工、不锈钢加工和机械制造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培育新型显示和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提升非资源型产业的比重,突出抓好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建设,着重“山上山下”统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绿色效应”。如今,武平县“3个3”产业体系正迅速集聚发展,并贯穿于“百姓富”的全过程,让生态反馈产业、产业富裕百姓,实现产业生态两全其美。 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更先进 在武平县狮形弯集中安置区——幸福里家园,16栋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山坡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该小区规划用地425亩,可安置住户3307户,建成后将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造福工程安置区。目前,一期项目16栋楼495套房,安置了495户2400余人,其中贫困户易地搬迁78户360人。 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武平有5个贫困乡58个贫困村。武平县扶贫办主任陈新添介绍说,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和异地搬迁,该县通过精准施策,帮扶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的通知》,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配套做好异地集中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协调解决好教育、医疗等问题,同时结合搬迁户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积极引导搬迁户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此外,武平县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抓住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易地搬迁难点,攻克农村发展资金缺乏关键点,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全县形成“党政主导、干部主抓、群众主体、社会主扶”的大扶贫格局,有条不紊地推进脱贫攻坚战。 2016年,武平县有3490户9209人实现脱贫,全面完成各项脱贫任务,武平县扶贫办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