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文化> 民俗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不要空心,我们要原来的文化老家
2017-07-20 08:57: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林爱云主持修复的林氏大宗祠的内景

济川村的自然风光

济川村里的古建筑

编者按: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是莆田市唯一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两大荣誉称号的村庄。这里保存的明清及民国历史建筑达6万平方米,在国内古村落中属罕见。在众多文物古迹的背后,这座古村其实弥漫着千年不散的书香气息。为了复兴家乡千年的文化脉络,让千年优秀耕读传统流芳百世,从济川村中走出的年轻一辈组建了文化保育团队,筹印先祖传记。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研究明代乡贤林爱云的生平及功绩,挖掘起治学、治家之道,复兴耕读文化,重新焕发济川这一历史文化名村的生机和活力。

东南网7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实习生 吴英秀)6月,林思代表团队在火堆公益众筹平台上发起“一起拯救深山千年古村文化”的众筹项目,为济川村的明代乡贤林爱云编撰一部传记。这一提议得到了村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目前筹款目标已提前完成,获得了300多人次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济川走出的年轻人,林思说起自己的家乡非常自豪。因为济川村是莆田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从古至今,这个小小村落人才辈出,留下“古有一门三状元,今有清华三连冠”的佳话。

千年耕读传佳话,却走向空心化

济川地处仙游、永泰交界,是仙游对外交流的要冲,千年古道至今尚存。由于济川位于山间平地,既封闭又开放的特点,自汉代来古村落的格局未有大的改变。

村中古民居的建筑布局、建造工艺、装饰艺术等,都是闽中南山地民居的典型代表。还有三古宫、三古亭、三古桥、三古寨、三古井等宋明清文物古迹,其中省级文保1处,县级文保4处,其他待申报文物50余处。除了建筑,村里还保存着“为有楚歌杂吴谣”的十音乐队和木偶戏班子,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这座深山古村尽管远离城关,却是声名远播。宋代,村中曾有过“一门三状元”的传奇,使得科第文化兴盛一时。时至今日,济川人读书求学的氛围依旧浓厚。1985-1987年,小村连续三年有3人考入清华大学,被传为佳话。

目前在莆田一家保险公司做培训师的林思,念初中时离开的济川。林思发现,鼎盛时期有3000多人口的济川,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老人和为数不多的小孩,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济川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虽然前几年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荣誉,但是也无法改变空巢化的趋势。”林思觉得痛心而又焦灼。

老人身先士卒,青年接过传承火炬

“不要空心,我们要原来的文化老家”,这样的信念在林思和他的小伙伴心里扎下根,这是源自一位同样来自济川的老乡林仕杜的启发。

林仕杜曾是福州市农业局干部。1987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济川的宣传开发工作,引荐大家到济川观光,在福州举办济川风光书画作品展,争取社会各界对济川的支持。他甚至不顾年事已高,不畏严寒酷暑,对济川各个景点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考证,编写了《济川风光》一书。这位2011年去世的老人将对家乡的热忱和热爱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

随着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外部资源的引入对于济川硬件修复和完善大有助益,软件建设的缺失却是最薄弱的环节。

乡建过程中,文化建设最难。“去年经过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脉络梳理,我们发现重拾文化对于济川而言,很急迫。”一群年轻的济川人开始将决心化为行动。

筹印先祖传记,存续一缕书香

林思认为,在复兴乡村的进程中,文化的凝聚力最为重要。

查阅历史后,他们发现济川作为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名村,在历史溯源上有明显的分水岭,村里至今保留着众多的古宋桥、宋井等遗迹,然而宋明两个朝代中间却像断片一样,没有留下过多历史痕迹。

他们将文化复兴的突破口放在了一位传奇的先贤身上——明代的林爱云。作为济川村中兴的历史人物,林爱云在整个县城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林思介绍说,虽然终身未仕,但林爱云生平重教崇文,在身后曾得万历皇帝下旨追授官职。他在仙游县重修宗祠、重义疏财,深受众人爱戴,去世时,送葬队伍长达8公里。

仙游城关至今仍有一条小胡同济川巷,聚集了济川自唐代以后历代移居县城的济川林氏后裔。位于济川巷1号的“仙溪林氏大宗祠”,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历经460多年的沧桑。明代万历年间,林爱云对“名宦祠”进行大规模翻建,竣工后改名为“忠孝祠”。如今它已成为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莆仙明清古建筑艺术博物馆,为福建八大祠堂之一。

“绝大多数的济川人都是爱云公后裔,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忠、孝、仁、义的品格。”林思认为,作为济川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林爱云代表着古济川人的耕读文化和严格治学传统,他留下的家风家训激励着济川人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

编撰爱云公传记,对梳理济川人才辈出的治学、治家特点,对传承民风、学风具有积极意义。

济川人自发组成了一支文化保育团队。从筹印传记开始,他们希望通过梳理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脉络,让古村存续一缕书香,希望团结村民共同保护济川千年民俗文化传统,并且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振兴济川,让千年耕读文化传承下去。

一起帮帮我们,保住千年古村

由于有关林爱云的历史记载非常零散,收集整理工作量不小。林思透露,筹到资金后,他们将着手收集莆仙各地关于爱云公的民间传说,亲自考察爱云修祠、建寺的地方,并考证相关史料。他们还将邀请当地作家、艺术家根据传记内容写诗、作画。“我们计划用工笔画的形式,根据整理的文字资料来还原当时的场景。”林思说道。

根据他们掌握的历史资料,林爱云曾经有一位安溪籍学生名为李先著,曾经官至云南布政使。“我们想在安溪寻找李先著的后人,搜集相关资料,但苦于没有线索。”林思说,“爱云公的后裔仅有一支留在济川,其他走出济川的后裔下落不明。为了还原爱云公的经历,我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包括史料的收集,提供学生和后裔的线索等等。”

史海浩瀚,他们需要史料收集的支持;想重现历史,书籍工笔画需要对接专业人才;济川村历史上多出进士,自古就有中进士立旗杆的传统,目前这些旗杆散落乡间,他们想重新树立需要大资金,下一步的筹款也需要更专业的指导。

“我们奔跑,我们呐喊,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帮帮我们,保住这样的千年文化古村。”林思呼吁道。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