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南南合作正当其时,因为这个项目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各国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比如,我们希望两年内能实现水稻产量翻倍,很快我们就收到了15个新的水稻品种,经过测试,最终挑选了3个用于自己国家的生产。”不久前,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国—FAO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二期发展中国家全球能力建设项目需求评估高级别研讨会”上,纳美比亚农业用水和林业部处长MildredNdundaKam⁃binda提到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一期他们参与的能力建设项目,语气里都是赞赏。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FAO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共8000万美元,来自我国的两次捐赠:2008年,捐赠3000万美金,设立南南合作信托资金;2014年,在成功执行3000万美元信托基金(一期)及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FAO罗马总部期间再次宣布,将在未来5年捐赠5000万美元信托基金(二期)。而在这两次捐赠中,一期拿出300万美元,二期500万美元主要用来开展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项目,聚焦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能力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农业知识、技术的分享、交流和推广,促进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现联合自强、互利共赢。 如今,一期的全球能力建设项目已经进入评估阶段,二期即将启动。那么,一期全球能力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中国和FAO以及合作国家是如何开展合作的?如何在二期能力建设项目中汲取经验、克服挑战,更好地开展项目呢? 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蔺惠芳介绍,利用南南合作一期信托基金,国交中心与FAO技术合作司及FAO驻华代表处紧密协作,共举办了涉及农业发展政策、农业市场信息、水产养殖、杂交水稻、农村沼气、热带作物种植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等专业20期农业政策研讨及专题技术培训交流活动,1000多名发展中国家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来华研讨培训交流。 “通过全球能力建设项目,中国专家走出去,外国专家走进来,考察比较各自的农业发展优势”,中国—FAO南南合作协调处协调员刘中蔚告诉记者,很多非洲国家都迫切需要提高粮食产量。根据他们的要求,中国提供了多个水稻品种,并派去了专门的技术专家。在改善了品种、采用了中国成功的实用技术之后,水稻产量普遍提高了1-2倍。“采用新品种、掌握新技术,而且能够顺利产出,才是我们能力建设项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位于非洲东部的乌干达,拥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但生产力水平低,气候应对能力差,70%的农业人口仍然处于贫困阶段。南南合作全球能力建设项目先后向乌干达派出了两批专家,为当地带来了新的蘑菇、水果、蔬菜种类和栽培技术,改善了稻黍的品种。此外,专家还推动了乌干达跟四川科鸿集团的合作,目前该集团在乌干达计划投资2.2亿美元,将建设涵盖技术领域等众多方面的产业园,助力当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的就业务工。 “中国在南南框架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的影响和带动将日益增强。”FAO驻中国代表处代表VincentMartin认为,中国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在技术分享和转让方面,更有组织和引导方面,“比如说高级别的技术研讨会,把具有类似问题和需求的国家聚集在一块儿,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VincentMartin还说,FAO与中国已经合作10多年了,合作内容非常丰富,合作基础比较扎实,这对促成中国和亚洲、非洲之间在南南合作框架之下的合作,推进落实南南合作项目是非常有利的。 “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来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等方面进行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当地农村、城市的企业发展,有利于当地青年和女性的就业和收入增加。”FAO总部副司长NJIEDivineNganje指出,“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指导合作成员国未来的农业政策和人才培训计划,更好地满足合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是全球能力建设项目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刘中蔚总结道,“未来,除了加强战略对接外,我们还将继续创新合作模式,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抓住‘一带一路’的有利机遇,推动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实现互利共赢。”(记者吕珂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