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达和老父亲在生姜地里忙活。 东南网7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王双季 实习生 郑鑫 林梦琳 文/图)7月23日下午,在盘山公路绕了一个多小时,再步行半小时的羊肠小道,记者来到德化县美湖镇洋坑村的大山深处。 48岁的许清达正在田里劳作,他把杂草拢成堆,准备晒干了再烧成灰,做肥料用。看着勤劳的许清达,记者难以想象,一年多前,眼前这个汉子还整日以酒浇愁,不事生产。 美满家庭发生变故 “我们夫妻俩被镇里介绍到企业打工,每个月有4000多元收入,离家近,还可以顾着地里的农活。去年种生姜,除去开销,赚了一点,今年生姜长势比去年好,如果能保持去年的价格,可以收入四五万元。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已被漳州一家大企业录用,还在见习期。我在县城里买了一套新房,用易地搬迁补助款交了首付,每个月还贷1000多元,压力不大,算是圆了一家人 进城住楼房的梦想。这生活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返回家中的路上,许清达讲起现在的生活,脸上写满了幸福。 许清达做过泥水工,妻子跟着他打零工,育有一对儿女,日子过得不宽裕,却也和谐美满。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7月,儿子许明裕突然连续高烧不退,到医院一检查,患了非霍奇金淋巴癌。东挪西借了20多万元,许清达还是回天无力。 许明裕的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沉痛的打击,也让家境更为拮据,许清达因此身心俱疲,终日饮酒消愁。“那段时间压力好大,感觉自己直不起腰、喘不过气。”许清达每天醒来就灌酒,灌醉了再睡,借以麻痹自己,对村民和亲人的规劝都置若罔闻。 受他的影响,妻子苏秀专整日以泪洗面,痛苦不堪。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在武夷学院就读大三的女儿许春丽一度想要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政府帮忙走出阴霾 2016年2月,美湖镇干部在精准识别入户大走访中得知许清达的家庭状况,将其纳入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核定无误后,当即发放子女就学补助金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3000元以解燃眉之急。 “当时他萎靡不振,给钱、给政策他都无动于衷,像糊不上墙的烂泥。光给钱没用,一定要让他清醒过来。”镇挂钩干部林加乐隔天就往许家跑,不断对许清达进行开导。 林加乐说:“有一次我一早到许家,喝过早酒的许清达已经醉倒在床上。一直等到下午他清醒了一些,我才毫不客气地说,你想再多,儿子已经不在了。但你还有一个女儿,你们把她培养成大学生容易吗?她只要出息了,一样能尽孝。”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在林加乐和邻里乡亲的劝导下,许清达终于开始考虑家庭未来的出路。 泥水工工作不稳定,许清达就想着能不能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林加乐了解到许清达的想法后,向镇里反映,为许清达夫妇找到收入稳定、离家较近的工作,又建议他在自家荒芜的田地里种植生姜。 在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后,5万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也随之到位。在种苗专家的帮助下,一批生姜幼苗很快购回。随后,政府安排技术人员对许清达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对接销售渠道,免去许清达的后顾之忧。2016年年底,许清达尝到生姜种植带来的甜头,巨额的外债也开始慢慢偿还。 幸福生活自己争取 许清达的种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幼苗接连死亡。“我又开始怀疑自己,多亏政府帮我找来了病虫 害防治专家。”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许清达一有时间就泡在田里动脑筋,乡亲们都戏称他为“业余的生姜专家”。 “姜苗能茁壮成长,是我最大的愿望。我照顾它们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觉得有寄托了,也觉得今后生活有希望了。”许清达说,“哪怕是半夜了,想起儿子,睡不着,我也会去田里,和小苗说说话,心情就轻松了。” 随着收入的增加,许清达决定圆一家人的新房梦。根据政策,许清达一家拿到了8万多元易地搬迁补助款,可用于购置新房。2016年11月,许清达在县城城东花苑买下了一套房子。 面对一年多来的生活变化,许清达的妻子苏秀专感触良多:“我绝对想不到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儿子早逝,丈夫整天借酒消愁,我很心痛,也很无助。还好有政府帮助,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说到未来,许清达充满了信心,“如果生姜卖得好,我明年就从厂里辞职,专门回家搞农业。山里荒地很多,可以开出一些荒地来,扩大生姜种植面积,生姜地里还可以放养鸡、鸭。我看明白了,幸福生活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争取,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不退缩,明天一定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