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何祖谋 通讯员 吴清远)一排排天竺葵、桂花、罗汉松,散落在一垄垄整齐墨绿的茶丛中,随山坡的蜿蜒或渐行渐近或渐行渐远,一棵棵百香果树结了一个个硕大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走进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陈世哲的家庭农场,仿佛在画中行走一般。陈世哲正忙着把摘下来的百香果装入纸箱,现场一派丰收的喜悦。 谁能想到,此处满眼的绿意曾经是一片荒芜。“十年前,这里山顶都是光秃秃的,而且崩岗很多,水土流失也很严重,一下大雨,沟里、溪里都是黄泥巴,良田 也被毁了,一度只能外 出打工谋生。”陈世哲边点燃沼气灶烧水边说道。 2006年,安溪县投入300多万元,因地制宜对洋坑村崩岗核心区12处侵蚀劣地,进行强度削坡,并修建谷坊、拦沙坝、挡土墙、排水沟等配套治理设施,把崩岗成群、沟壑密布的侵蚀劣地,平整成阶式梯田。2008年初,陈世哲趁着县里治理崩岗的时机,承包了近600亩的崩岗治理地,填土引水,种植茶树和经济作物,开辟有机茶园,引进生猪养殖技术,建起大型沼气池,形成以“猪—沼—果(茶)”生态循环模式运转的农业综合示范场。 陈世哲说,猪沼果的治理模式让这块原本寸草不生的崩岗成为种养宝地,120亩生态茶园、350亩经济林长势良好,生猪养殖配套建起的大型沼气池在满足自己需要之余,还免费供应给村里人,每年为全村节省数万元的燃料费用。由于茶园施的完全是农家肥,茶叶非常抢手,价格也比别人高。 经过不断水土保持建设,现在他的果园有100亩,种植了蜜柚、百香果、枣、柠檬等50多种水果,实现年产值近200万元。如今,整个农场年产值达1100多万元,年纯利润100多万元。 安溪县水土办主任施悦忠说,把崩岗治理区建成经济作物区,并承包给农民,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还解决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后续管护问题,可谓一举三得。2013年以来,全县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6.11亿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88万亩。除了让农民承包治理区,把崩岗区变成经济作物区,还根据崩岗区的不同特征,把崩岗区变成工业区,变成水土保持生态区,变成生态休闲区,变成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这五种治理模式得到水利部、中科院等的高度肯定,并在我国南方红壤区广泛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