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稻田里养鱼、养鸭,鸭和鱼成了吃害虫和杂草的好帮手;在田埂和茶园种植香根草和格桑花等植物,可以诱集害虫、蓄养天敌;通过投放使用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有效抑制害螨、梨小食心虫等害虫繁殖……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除了使用农药,还可以巧妙借助“一物降一物”的自然生态法则,营造种群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用绿色防控技术来抑制病虫害,不仅能有效减少农药用量,而且可以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安徽绿色防控让农药轻松减量 日前,走进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南口村和龙腾街道高桥村的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隔一段就能看到一个绿色青蛙模样的灯,稻田周围还有小片池塘,塘内荷花开得正艳。 “这灯叫‘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区内共安装了20台,利用的是昆虫趋光趋声趋味的特性,通过风扇反转内吸诱捕周围水稻鳞翅目类害虫;周边的池塘也不是一般的荷花塘,那是‘生态拦截池塘’,通过将低洼田加高田埂,收集农田排水,来种植茭白、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能吸收农田尾水中氮、磷等物质,改善农田排放水质;另外还在每亩水稻叶片上挂了4~6枚毒·蜂杀虫卡,利用病毒控制幼虫的发生和危害,发挥卵寄生蜂与病毒的双重杀虫作用。”桐城市植保站站长方向群介绍说。 除了这些措施,示范区内还设有稻田养虾、稻鸭共育生态种养区,田埂上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利用性诱剂等方式杀虫。从种子药剂处理、产中科学防控到产后秸秆还田,高度集成物理和生态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田生态更佳。 通过水稻、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桐城市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今年该市共有11个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和1个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全市绿色防控面积达10万亩,2016年全市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前三年平均使用量减少4.1%。 据安徽省植保总站调查,近年来各地建立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一般可减少农药使用量30%~50%。虽然绿色防控的效果很好,但在推广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制约因素。 “一是农民的观念问题。生物防治是通过天敌的投放使用,抑制害虫大量繁殖,实现生物种群间的平衡,但效果上就不会有化学制剂这么‘立竿见影’的表现,这是农民比较在意的。二是成本问题。像杀虫灯、诱捕剂,可能一年投入挺多,但五六年使用下来,成本就低了,种出的产品是绿色的,售价也会高不少,但还有很多农户没有算清账。”省植保总站相关负责人郑兆阳说。 虽然在绿色防控上已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技术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依然有很多的事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色防控要由单一技术推广向全程集成应用转变,由点上示范向面上铺开转变,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粮经饲作物并重转变,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转变。不断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水平,配合良种应用、水肥调节,借助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提升防控效果。”安徽省农委副主任朱永东表示,接下来将结合已有绿色防控示范片建设的经验,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广覆盖、多层次、高水平的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通过组织观摩、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推进绿色防控,真正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切实解决推广中面临的各种难题,真正有效地实现绿色防控技术的规模化覆盖。(张倩) 贵州用自然法则编织“天罗地网”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推广实施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免疫诱抗、农药减施增效等技术。其中,巧用自然法则为病虫害布下“天罗地网”,正成为贵州省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系统中的重要手段。 贵定县云雾镇,种茶10多万亩。通过多年的探索,茶农们适时而作,摸索出了一套可持续的生态种茶方法——初春时节,通过撒播格桑花或三叶草,保护茶园树木和显花植物,为害虫天敌提供过渡寄主和栖息地,茶园因此免于侵害;春茶采摘后,合理修剪,让茶园得以休养生息,更新换代;入冬天寒,时节主藏,茶园封园,害虫销声匿迹。 贵定县沿山镇,盛产稻米。农民们发现,以稻田饲养鸭子,稻田可以养鸭,鸭粪可以肥田,鸭子可以除虫,一举多得。每年,秧苗栽插后7至10天定根,村民们将15至20日龄的鸭苗放入稻田。通过稻鸭共育,有效减轻了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危害。 一物降一物,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是农民从土地里发掘出来的智慧。 福泉市双谷农业园区,梨树漫山遍野,蔚为壮观。梨树易发害螨,福泉市对症下药,利用捕食螨“解决掉”梨树害螨。在害螨发生初期,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挂袋或撒施投放捕食螨,每亩10万头。花期,利用小花蝽持续控制梨树害虫,保花坐果。梨树坐果后,利用赤眼蜂控制梨小食心虫。在成虫病害高峰后一到两天,释放其天敌松毛赤眼蜂,效果极佳。利用灯诱、色诱、性诱技术,安装杀虫灯、悬挂诱捕器和诱虫色板,也能有效降低害虫。 在福泉市双谷农业园区,果农们利用诱虫黄板+“粘TT”控制梨树果蔬实蝇。在梨树幼果期至谢果期,每亩悬挂黄板8到10张,并在黄板上喷涂“粘TT”果实蝇专用诱粘剂,让“小黄板”发挥大作用。夜晚,果园里星罗棋布的智能液晶多光谱杀虫灯和各种太阳能杀虫灯,忙着诱杀害虫,守护茶叶的芬芳、瓜果的香甜。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使用“海岛素”“碧护”等抗逆增效农药减施全程综合技术,实现提质增收。 贵定县在水稻种子培育之初,就采用种子处理、无纺布旱育秧、防虫网覆盖育秧、带药移栽等技术,控制稻水象甲等病虫危害。同时引导稻农优先使用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对症选择高效低毒环保型化学农药,轮换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应用高工效低容量施药器械防治病虫害。 正是这些绿色防控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实现了农药减量施用,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立体的安全屏障。(陈毓钊游正兰) 嵊州种粮大户尝试绿色种稻 早稻收割结束,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种粮大户潘青波的早稻亩产达到500公斤,比去年的480公斤多出了一些。“今年早稻种植采用了绿色防控技术,农药用量少了。”潘青波说,但从这一次早稻验收的成绩单来看,绿色防控的实施并没有对产量形成影响。 今年上半年,嵊州在长乐、黄泽、三界、崇仁等地建立了3500亩的绿色防控示范区,还特别在全市挑选十位种粮大户进行“水稻全生育期不施化学杀虫剂观察试验田”的比较。十位种粮大户每户挑选1~3亩水稻试验田,通过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治虫的方式,来进行对比试验。 当然,种粮大户们都有自己的杀虫武器。比如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香根草等,多管齐下,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对水稻种植来说,危害较大的稻飞虱是防控的重点,也是种粮大户最头疼的。农技人员介绍,对付稻飞虱最好是采用自然的生态控制系统。生态环境好,稻田里面蜘蛛就多,而一只蜘蛛一天能吃掉上百只稻飞虱,那么稻飞虱就自然不会成灾了。此外,运用绿色防控技术也控制了二化螟虫的数量,使稻田的整个生态系统达到了平衡,也就无需使用化学防治了。 潘青波说,这种“懒人绿色种稻”方式,省工省力,由于不施用农药,稻谷的品质好,更何况,管理得好,产量也不低。 嵊州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赵洪表示,水稻生育期里不用化学农药治虫,而是采用无公害方式治虫,这肯定是一种趋势,让种粮大户亲自感觉一下,不打药的情况下到底有多少产量损失,这样更便于以后推广。(俞其军) 咸宁天敌出手茶园治虫不愁 “茶叶有三大关键问题:一是栽培管理,二是加工制作,三是病虫害防治,而后者是最难的。”湖北汪大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长川对此深有体会。几年前,张长川在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陈祠村开辟了1000亩新茶园。他防治茶叶病虫害的绝招是,运用万物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天敌治虫,可谓高人一着。主要有三方面措施—— 农艺措施。春茶过后,5月初是茶树病虫害高发期,他雇人对茶树进行剪枝,剪掉的枝条放在茶地里覆盖,用以保水肥地。茶树变成“光秃秃”的,没有可吃的叶子,食物链建立不起来,茶树病虫害自然就少了。 物理防治。在茶园茶树行垄插上黄板,利用灭虫灯诱杀,减轻虫口密度,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天敌治虫。张长川的茶园是中国茶叶研究所专门研究天敌治虫的基地,专家们经常来调研园内蜘蛛种类及生长情况,观察蜘蛛习性,如何结网,吃什么虫子等。据专家们介绍,茶园里蜘蛛种类多,形成了生态平衡。为何如此?就是他的茶园生态好,除了茶树外,还种植樟树、桂花等不同种类的树木,能防风、保水,更能吸引鸟类前来觅食、投宿。茶园里的害虫如尺蠖等,只要一出现就被鸟儿啄食了。“所以,一大早我醒来听见鸟儿叽叽喳喳就高兴,就不愁什么病虫害了。要是一打药,鸟儿不来了,蜘蛛也少了,我反倒担心。”张长川高兴地说。 据悉,该茶园近年来未使用任何化学农药,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产品达到有机茶标准。 (刘自贤胡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