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樊强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海洋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令我们老同志备受鼓舞。”提起海洋渔业科研工作,已退休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樊强国依然激情满怀。 不久前,在美丽的黄浦江畔,崭新的农业部“东进1号”渔业资源调查船正式交付给东海水产研究所。樊强国与东海所的科技人员一起登上这艘配备了国内外先进设备的调查船,在船上对记者谈起研究所近年来扬波东海砥砺奋进的历程与感悟。 “中国辽阔的蓝色水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这是一种特殊的有再生能力的国家资源,同时具有预示海洋生态变化的重要功能。因此,呵护海洋渔业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樊强国说。 樊强国告诉记者,近海渔业资源为共和国初创和发展时期作出过特殊的贡献,然而,随着捕捞能力的增强,海洋资源逐渐不堪重负。农业部于1999年和2000年相继提出海洋捕捞“零增长”和“负增长”的目标,推进人工渔礁建设,增设保护区,主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东海所近海渔业资源调查任务也由开发转为监测养护,特别是1995年东海海区率先开始伏期休渔后,监测任务更是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重大渔业资源养护制度、措施进一步提升,不断加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力度使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渔业资源养护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精准的综合措施。”樊强国对此深有感触。 据他介绍,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指南》等相继制定,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提出了“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的原则,明确了“入海污染量得到控制,近岸水质总体良好”等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既实际又科学的规划,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的陆海环境治理及海洋资源保护的行动规划,使海洋生态环境呈现出逐步趋好的态势。 十八大以来,把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每年增殖放流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樊强国向记者列出了详细数据:2015年全国共投入资金10亿元,投放苗种360亿尾;2016年共投入苗种390亿尾,资金达11亿元。2016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42个,人工渔礁区面积超过11万公顷,投入资金达80亿元。 “这一切说明,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级政府重视海洋渔业资源及水生生物的保护,科学的政策落实到科学的行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目前梭子蟹对虾的汛期已开始形成,东海海区出现野生大黄鱼群落,小黄鱼及带鱼资源衰退现象得到基本遏制,赤潮的发生率也在下降,面积在缩小。这也是十八大以来制度化建设、政策性保障取得的良好效果。金山、银山不如青山,香水、药水不如绿水。”樊强国对记者说。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东海渔业资源的低龄化、低质化、小型化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海洋鱼类生态链的修复仍亟待加强,‘去产能’‘提品质’的任务依然艰巨,渔民的培训转产也需要各级政府的通力合作,更需要一支经费充裕、装备精良、有智慧、有定力的海洋渔业科技队伍。”樊强国对未来的海洋生态环境充满忧患意识。 他认为,长期过度捕捞使鱼类种群减少,品种质量退化,而全国仍有17万艘渔船在使用,120多万渔民依海而生,我国沿海地区的捕捞能力依然强大,所以“去产能”“提品质”可谓任重道远。渔民转产培训仅靠农业部一家难以完成,需要各级政府通力合作。 “我认为除部分渔民转为养殖户外,政府更要鼓励中小企业在沿海地区吸纳渔民就业。除此以外,是否可以聘用一批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渔民成为资源保护员,加强对当地海域的巡逻监控,形成海警与有经验的资源保护员共同参与的海上资源综合保护队伍。”樊强国对渔民转产和增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记者钟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