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繁殖力超强。 东南网9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杨珊珊)互花米草,一种原产于北美东海岸的海滩植物,已被国家环保总局和中科院联合列为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由于其繁殖能力强,且种子可随风、浪传播,沿海地区均有发现。在厦门,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海沧区东屿湾和青礁海堤外侧一带的滩涂,以及翔安区琼头、欧厝和大嶝的一些地方,影响了当地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互花米草威胁着厦门的部分海岸线,这一情况也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提出用“物理+生物”的办法,因地制宜防治互花米草,同时采用“同步+联动”的方法,防止其二次入侵,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 危害:影响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在明介绍,从目前研究掌握的情况来看,互花米草的入侵已影响了厦门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互花米草泛滥降低了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厦门民盟市委的一份调研报告写到,海水随浪涌入沿岸草丛间就没有办法流出,积水时间一长,就会生出臭味,破坏了近海生物栖息环境,严重影响渔业和生态资源。 事实上,互花米草还会造成滩涂分布面积萎缩,挤占滩涂上蛤、蛏等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甚至威胁滨海湿地土著物种。厦门白鹭志愿联盟的志愿者王志武介绍,大屿岛原是白鹭栖息繁殖的绝佳场所,互花米草入侵后迅速繁殖,岛上大片滩涂被占领。“白鹭取食的光滩面积缩小,或许会导致它们离开栖息地。” 现状:已控制蔓延但无法根除 “车子开到沿海地带,可以看到草丛长得高且密集。”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陈昌生说,互花米草在厦门主要分布在海沧区东屿湾和青礁海堤外侧一带的滩涂,翔安区琼头、欧厝以及大嶝的一些地方。“互花米草兼具有性和无性繁殖,除了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就连根茎切片都有再生能力,单株一年内可繁殖几十至上百株。” 王志武告诉记者,不久前,白鹭志愿联盟的志愿者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到大屿岛拔除互花米草,但由于其根系发达,扎根在滩涂内,清理起来并不容易。此前也有地方使用挖土机等机械工具深挖其根部,但也只在小范围内起作用。厦门还曾委托省海洋研究所研究化学防除,在海沧青礁滩涂上进行了喷洒化学药剂防除的试验,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测算数据显示:互花米草2001年约占海域面积3655平方米,到2005年初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2005年至今,互花米草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总体上说仍无彻底有效的防除方法。而鉴于其特殊性,稍有松懈,即有可能大范围蔓延扩散。 防除:“物理+生物”法联动治理 去年,陈昌生与周在明在调研基础上,共同提出了遏制互花米草入侵海岸滩涂湿地的有关建议。 陈昌生认为,首先应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技术,监测跟踪互花米草的区域范围、分布面积、覆盖度等生态参数。在他看来,掌握互花米草的生长状况,才能做到防治因地制宜。周在明说,在目前传统的物理、化学等手段无法根除互花米草的情况下,厦门应结合本地实际,以“物理+生物”的方法来治理,即采用物理翻耕后,再种植红树林,以此遏制互花米草的蔓延。“比如红树林中的秋茄,就能遏制互花米草生长繁殖,一亩种植成本约5000元,方法绿色有效。” 互花米草防治也不能“独善其身”,厦门要与周边遭受互花米草入侵地区采用“同步+联动”的办法,从种群传播源头治理,否则从其他区域扩散漂移过来,又会形成二次入侵。在陈昌生看来,全省乃至全国要形成一盘棋,统一制定相关办法、行动,在互花米草入侵的地区有策略地行动,才能有效抑制、防治其蔓延。 这些建议也得到上级党政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今年4月,环保部专门派人来厦调研。 “入侵物种不止互花米草一种,应当在立法层面建立外来物种防护体系,推动外来物种防护工作的长效开展。”陈昌生说,还要依托集美大学和其他学校在海洋生物入侵方面的研究,形成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