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注定是我国渔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大力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使渔业生产质量效益齐飞,渔业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渔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渔业发展延续多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水产品产量由2012年的5907.68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6901.25万吨,增长16.82%,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渔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11256.08元增长到2016年16904.20元,增长50.18%,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全国水产品出口量423.76万吨、出口额207.38亿美元、贸易顺差113.64亿美元,稳居国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断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五年来,渔业发展方式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得到全面彰显。 休渔减船,养护海洋渔业资源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成为了全国渔业渔政工作的总目标。渔业生产,越来越强调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我国养护海洋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制度。自1995年以来,伏季休渔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渔民的热烈欢迎。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部两次调整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2017年1月,农业部从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对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进行了科学调整,统一并延长了休渔时间。从5月1日起,我国北纬12度以北的海域除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都要“船进港、人上岸”。 休渔期提前了一个月,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漫长的三四个月后,沿海各地开渔以来“捷报频频”,渔民“第一网”喜获丰收。在广东茂名滨海新区博贺渔港,码头上卸载渔获物的渔民纷纷表示,开渔后的捕获量较休渔前增加了30%左右,一些多年不见的鱼也重新出现。科学延长伏休时间,让渔业资源恢复明显。 今年,为进一步加大对捕捞强度的控制,国家调整完善了“十三五”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农业部组织沿海各省签订了《加强国内海洋渔船控制与管理责任书》和《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责任书》,要求到2020年,全国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为进一步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渔船和渔业资源的管控水平,农业部还启动了限额捕捞试点,在严格控制并压减渔船的基础上,探索对捕捞产出进行控制。 目标既定,重在落实。沿海11个省(区、市)纷纷立下了“军令状”。在浙江,海洋捕捞渔业既是地方经济重点产业,也是沿海渔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2016年底,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出台了《关于印发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的实施范围涉及全省纳入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所有海洋捕捞渔船,方案明确指出,2015-2019年,浙江共要压减海洋捕捞渔船2580艘、总功率43万千瓦。这意味着,未来5年浙江省将削减12.4%的渔船和12.8%的功率。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底,全国减船数量已达4054艘、压减功率33万千瓦,完成了下达的分年度减船任务。 一手抓科学引导,一手抓严守底线。除了调整伏休时间、减船转产,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更是保护幼鱼资源和捍卫伏休成果的重要举措。农业部曾多次指出,要坚持生产生态并重,加强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从源头上堵住“绝户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共摸排涉渔“三无”船舶4.6万艘,累计取缔2.6万艘,清理违规渔具90余万张(顶),有效形成了打击整治的高压态势。 换挡升级,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从过度捕捞、粗放养殖到耕海牧渔、增殖放流,是渔业生产方式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变,更是我国现代渔业转型升级迈出的重要一步。建设海洋牧场,已经成为发展现代渔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变速箱”。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2个、海洋牧场233个,覆盖海域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 近年来,山东坚持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海洋牧场使海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渔业资源增殖十分明显。“2010年前,这里基本上什么鱼也钓不着。后来经过海洋牧场有规划地投礁、封闭养护,鱼的品种逐渐丰富,最多的时候有40多种。”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负责人汪显刚说。 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大型平台等装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渔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去年7月,我国首个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在烟台中集来福士基地交付,安装在莱州芙蓉岛海洋牧场,集监测、管护、补给、旅游、安全、环保等6大功能于一体,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现代化支点和“牧场空间站”。 除了装备大型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型”海洋牧场,打造海洋牧场观测网,对海域状态实行在线视频观察,对水质生态环境参数等在线监测,实现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也已成为海洋牧场和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养护海洋资源,离不开对苗种的保护。增殖放流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渔业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39.5亿元,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429亿单位。增殖放流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强,6月6日也已成为全国“放鱼日”。 转产转业,提升渔民收入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是我国的“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然而,长江的鱼类资源正面临着急剧的衰退,长江的天然捕捞量由1954年的54万吨,减少为近年来的10万吨左右。共抓长江大保护,已经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2017年1月起,贵州赤水河流域率先试点实施全面禁捕,对长江流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今年2月,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所有保护区内渔民退捕转业工作,率先实现保护区永久全面禁捕。全面禁捕的压力,化为各地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动力。各地积极推动捕捞渔民搞养殖、渔家乐等形式,转产转业的先进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年来,休闲渔业成为渔业产业链条上异军突起的一颗新星。在山东,“渔夫垂钓”已经成为省级休闲海钓基地的“代名词”。2016年,15处省级海钓基地年接待游客117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2.6亿元,带动旅游消费25亿元。休闲海钓拉动的消费是所钓渔获物价值的53倍。休闲海钓成为当地渔民转产转业的致富门路。江苏苏州的阳澄湖度假区形成了“春看花、夏赏稻、秋吃蟹、冬捕鱼”的休闲旅游业态。位于该景区内的清水村,经营渔家乐的村民超过200家。2016年,清水村的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4万元。 而在内陆,稻渔综合种养等一批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正遍地开花,为农渔民脱贫增收闯出一条新路。全国调查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0%以上,如稻虾模式亩均增加1456.28元,稻鳖模式亩均增加13744.94元,稻蟹模式亩均增加2484.33元,种养结合的新模式下增效明显。云南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德宏州、红河州扶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亩产值近2000元,不仅改善了稻田生态,还带动大批农民脱贫致富。(记者韩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