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地方重视古建筑和遗址的保护,却忽略了对活态的、无形的文化特征的保护;借助文物保护法保护传统村落,有明显的局限性;一些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破坏了村落文化。
■ 本报记者 史玉根
自2012年至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已先后公布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列入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扩增至2555个。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或正在制订对当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并着手实施,一些地方已初见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保护性破坏”“开发重于保护”“有形保护重于无形保护”等问题。
“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新的一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科学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真正留住乡愁,让传统村落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仍是一项紧迫课题。
为此,记者近日在湖南长沙采访了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
应注重保护村落活态文化特质
胡彬彬教授刚刚结束在黔东南的田野调查回到长沙,正患感冒,显出一身疲惫。3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写下了300多万字的田野考察札记,撰写了10部研究专著,近年更是以学者和省政协委员等身份积极为保护传统村落建言献策。
和记者谈起保护传统村落的话题,胡彬彬教授立即精神十足。
“现在有些地方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走偏了……”胡彬彬坦言,以前,传统村落的保护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眼看一个个传统村落被破坏甚至消失,他感到很痛苦,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他很欣慰,但忧虑的是许多地方的做法并不科学。
“有些地方重视古建筑和遗址的保护,却忽略了对活态的、无形的文化特征的保护。”胡彬彬说,古建筑和遗址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全部,传统村落文化还包括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传统戏曲、工艺和产业、当地特有的物种,以及村民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民俗信仰、道德与价值取向观念等方方面面,它们组成了一个活态的村落文化,如果忽略了这些,即便维持了传统村落的原有样式和外貌,也只是一个空架子。
“居民特别是原住民是传统村落文化最重要的因素,但往往被忽略。”胡彬彬说,他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传统村落因为居住条件和环境太差,一些原住民和居民陆续迁出,而有些传统村落的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古建筑,甚至将村里的原住民全部迁徙出去,另建新村。“这是愚蠢的保护方法。村落文化因当地村民而存在,也需要当地村民来传承、延续,如果没有了原住民和居民,古建筑就成了一堆死标本。”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一直在呼吁并建言,保护传统村落应该重视无形的、活态的文化,“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要想办法改善原住民的居住和其他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他们安心在传统村落居住、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并保护好传统村落文化。”
尽快制定保护传统村落专门法律
“目前许多地方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借助文物保护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胡彬彬告诉记者,文物保护法主要用于广泛意义的文物保护,而且是根据保护等级来拨付维修经费的。目前,传统村落属于国家级与省级保护的项目很少,绝大多数都是由市、县财政承担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县财政,基本上无力拨付这方面的维修经费。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传统村落的古建筑,挂着被保护的牌子,却长期处于缺乏监管与维修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性破坏’,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
胡彬彬介绍说,绝大多数传统村落的古建筑特别是住宅并不同于一般文物,它们还有人居住和使用。根据物权法,住宅是居民的私有财产,所有人有权进行维修和改造,但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条款规定,居民要维修,需按照保护级别,必须走申报审批程序,否则属于违法行为。但走完全部程序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耽误最佳修复时机,加剧破损程度。有的建筑因为未及时维修,甚至倒塌,砸伤了居民。
“文物保护法与土地管理法也有打架的时候。”胡彬彬说,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建新房就必须先拆旧房。而一些列为文保的传统村落民居破损严重,难以居住,原居民没权没钱维修、改造,更不能拆除,想另寻宅基地造新房,又没地建,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胡彬彬认为,应该尽快制订一部更适合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解决目前存在的许多矛盾,处理好文物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的关系。
引导消费型旅游向保护型旅游发展
“传统村落可以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胡彬彬说,传统村落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方往往比较偏僻、贫穷,把传统村落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可以解决村落保护的部分资金,也有利于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比如,湖南湘西的旅游扶贫模式就值得肯定。“通过旅游开发,农民可以将手中的资源变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财产权,更加爱惜自己的土地,爱护自己的村庄,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延续,真正打造环境友好型的村落。”
但胡彬彬特别强调,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不能走偏了。事实上,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不仅出现了同质化的毛病,还过于迎合城里人的消费,成了大卖场,破坏了村落文化。
“国外,比如意大利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做得很好,那里的村落不仅整体建筑、自然景观保护得好,而且文化生态也没有受到破坏,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我们应该借鉴。要合理开发,科学保护,尽快出台有关传统村落作为商业旅游开发项目的综合评估标准体系,严禁滥用旅游开发名义破坏传统村落原有的生态、景观、环境、规划与建筑,引导消费型旅游向保护型旅游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胡彬彬认为,保护、重建传统村落文化,乡贤也大有可为。
“在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中,乡绅是一个特殊阶层,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乡贤的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了,有文人学者,有政府退休官员,有企业家,有科技工作者,有海外华人华侨等等。我们应该呼唤乡贤回乡,让他们反哺故园,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