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文化> 文化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黄槐:从一代清官到百姓心中神祇
2015-05-14 09:10: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① 黄山公神像

② 寿宁县圈石村七星岩下的黄槐墓

③ 每年重阳,村民都要在黄槐石棺古墓前的黄山公庙进

东南网5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黄琼芬 通讯员 吴苏梅/文 通讯员 黄立云/图)

文化名片

黄槐,又称黄山公,寿宁县清源乡韶托村人,生年不详,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宣和二年(1120年)任徽州知州。黄槐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不论是在徽州知州任上还是弃官归隐鹤溪,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善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黄槐羽化升天,邑人将其奉为“黄山公”,修庙祀之。

4月22日,天气晴好,记者从寿宁县城关出发,驱车前往清源乡韶托村。韶托村位于寿宁县城西南部,海拔960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村落。当车子拐进韶托村道时,便能看到一个湖泊静卧在群山怀抱中,湖面开阔,湖中有岛,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在靠近公路的湖台上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黄槐湖”。

韶托村村主任许奶池介绍说,黄槐湖是上个世纪50年代寿宁县修建的第一座农田灌溉水库,因地处黄槐故乡,为缅怀先贤,因此将水库命名为“黄槐湖”。

黄槐何许人也?据《福建通志》记载:黄槐,长溪人。政和年间举进士第,授徽州尹,世乱挂冠学修炼术,隐居敛迹垂钓鹤溪。卒,乡人祠祀之,水旱疫疾祷之必应。而据《寿宁寺庙志》记载,黄槐是继妈祖林默娘、奶娘陈靖姑之后的福建第三位地方神祇。

舍乌纱开仓放国粮

“黄槐避祸改黄山,归隐弃官因那般?只为赈灾如救火,何堪逼课似攻关。万民绝境开生路,一世才华济众蛮。善政洪恩千古颂,浩然正气贯人间!”这是一首赞颂黄槐的七言律诗。研究黄槐信俗文化会发现,宋代以来,赞颂黄槐的诗文遍及寿宁邑内姓氏宗谱,而这些诗文无一例外地提到开仓、放粮、赈灾等字眼。

这要从黄槐为官的一段故事说起。唐末宋初,黄槐的先祖从江西迁至韶托,时韶托隶属长溪县(治所在今霞浦县)。北宋徽宗政和二年,黄槐苦读成名进士及第,此后黄槐一路仕途顺畅,并于宣和二年任徽州知州。

黄槐任徽州知州期间,正值宋徽宗昏庸、六贼之首蔡京操纵朝纲之时。蔡京当政倡“丰亨豫大”,视财物如粪土,极力鼓动宋徽宗大肆挥霍,全国百姓徭役赋税繁重,老百姓愁困不聊生。

全国大兴土木,各地官府层层加码盘剥之时,徽州一带蝗、旱灾害频频,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黄槐忧心如焚,上表奏请朝廷减轻徽州灾民的徭役赋税,并请求开仓放粮赈灾。但腐败官僚不顾人民死活,不但驳回赈灾奏章,还加紧催逼徭役赋税。

遵从朝廷旨意继续横征暴敛,可以保住自己的仕途富贵,但却要把数十万水深火热中的徽州百姓逼向绝境。面对两难抉择,黄槐义无反顾地决定放弃仕途富贵,他传令所辖州县全部打开官仓放粮赈灾,此举使得徽州灾民绝处逢生。

善政一时,公论百世。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至今百姓仍感念黄槐当年的赈灾之举,在民间,黄槐被民众称为“解粮官”,徽州一带仍流传着“黄知州,赈粮谷;挂官印,救万民”的民谣。民间文人墨客赋诗赞叹:“徽州挂印犯天颜,赈灾放粮济万众。王眼无珠分黑白,民心有镜别忠奸。”

遁身山野济世授业

从寿宁托溪村出发,沿着县道向东行走不到一公里,便能隔条河望见一座庙宇隐在浓荫之中。庙的大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托迹佑民”,大门两边的石碑上刻着《黄山公颂》《黄山公廟记》等诗文。

据长期从事黄槐信俗文化研究的寿宁县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立云介绍,这座庙已有85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是黄槐修建的书馆。

黄槐缘何会在托溪建书馆?原来当年黄槐私自下令打开官仓放粮赈灾后,为避免遭到蔡京之辈的打击,黄槐更名为黄山,并挂印弃官取道江西只身遁回福建长溪县韶托村。

如今在韶托村已找不到黄氏族人,这是因为黄槐回到韶托后,为免累及无辜,便安排村中族人远避他乡,自己则隐居鹤溪(现寿宁托溪乡)修仙炼道。

归隐鹤溪的黄槐,仍一心为民。当时鹤溪一带为长溪县管辖,周边方圆数千里山深林密,豺狼横行,虎豹肆虐。村民经常遭受野兽的袭扰侵害,田地里播种的瓜果稻麦,也常被野猴山猪糟蹋破坏。为了保一方平安,黄槐组织猎队设阱擒虎豹,弯弓射豺狼。

因这一段狩猎岁月,至今寿宁、周宁一带的猎户还把黄槐奉为狩猎人的祖师爷和守护神,凡上山狩猎之时,都要祈求黄山公庇佑出行平安,有所猎获。

后来黄槐狩猎至溪州,见溪州山清水秀,流连忘返,便在鹤水之滨的小溪洋结庐定居。

当时鹤溪百姓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难得有人会识文断字。黄槐在溪州定居后,便择址开设书馆,延请塾师为少年儿童授课启蒙开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彼时鹤溪一带缺医少药,不论感冒中暑还是种痘出麻,村民都只能坐以待毙。为了给百姓解除病灾疾苦,黄槐悉心钻研医学以普济众生。相传黄槐医术高明,药到病除,直至如今,邑人仍称其为“神医”。

赢得千秋香火盛

溪州有一座岩山,海拔1040米,岩峰突兀,三面如壁,气势雄伟无比,当年黄槐选择在溪州定居,正是看中岩山的仙风神韵。清乾隆《福宁府志》载:“鹤溪仙岩,宋黄槐升仙于此,岩高数十丈,上有仙迹。”

何来仙迹?原来当年为了给百姓治病,黄槐经常进深山攀悬岩采草药,直至如今,在仙岩石壁上还留有其采药时留下的脚印。

绍兴三十二年,黄槐经过数十年潜心修炼,羽化成仙。临终前,黄槐嘱咐家人,在其逝世后采具石棺,葬圈石村七星岩下。

家人遵照遗嘱,择定农历九月初九午时安葬。相传,九月初九当天,岩山之巅彩云飘拂,岩峰上方仙乐袅袅。正午时分,黄槐破棺而出,升天成仙。传说带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但黄槐逝世后,周边百姓将其奉为“黄山公”,并将黄槐在鹤溪修建的书馆改建为黄山公庙,内塑黄山公神像,逢节假日祀之,一代清官幻化成百姓心中神祇。

此后,为缅怀黄槐,闽浙边界的村民开始为黄槐修建庙宇,黄槐在民间成为显神,村民凡祈求福祉、求取功名、求医问药、求财求子,都向黄山公祷告,并认为祷之必应,黄山公信众队伍日渐壮大。据统计,目前,闽浙两省已知主祀黄槐的黄山公庙宇就有300多座,而家中、祠堂供奉黄山公神位的更是数量众多,黄山公信众达2000多万人。

800多年来,黄槐为民请命,积德行善,扶正祛邪的精神被社会普遍认同,成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地方文化遗产。2007年,寿宁县政府将韶托黄槐湖、托溪黄山公庙、溪州黄山仙岩和圈石黄槐陵墓规划为旅游线路。近年来,黄山公文化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被列为寿宁县及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5-07让客家人 凝聚在定光文化中
  • 2015-05-05削减“热闹的评奖” 是文化的理性回归
  • 2015-05-04山西盐湖与柘荣共建 中华孝文化传承实验区
  • 2015-04-30小学文化帮忙"发表"论文 3名骗子骗倒数名硕士博士
  • 2015-04-29宁静吐槽郑爽“没文化” 粉丝齐为偶像叫屈
  • 2015-04-29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举行 湖南受邀作为主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