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洞宫山已成为政和的旅游名片,就在崇山峻岭的洞宫山脚下,还有另一能体现政和文化渊源和深远历史的存在,那便是横卧蟠溪之上的坂头村花桥(下图)。
驱车从政和县出发,一路向东行进36公里,便到了坂头村。
带着好奇,我们迈开脚步,走过一座廊桥后,才算真正走进了村庄。坂头村山环水抱,房屋群落嵌于山水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诗如画。坂头村建于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唐代,村子由坂头苏坑人陈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后衣锦还乡时创建。
村子里的花桥为楼阁式,构造独特,坐西朝东,单孔净跨12.2米、高16米。桥面长38米、宽8米,桥面面积304平方米,南北桥头两侧各有一个入门与民居相连。桥廊上筑有三座楼阁,两旁侧楼为歇山顶建筑,为二层楼阁。文昌阁主楼有3层翘檐,其中2、3层4个檐角悬挂风铃1只,山风掠过,悠然摆动,清脆如律。相传当地村民以此来预测天气,西边风铃响为晴天,东边风铃响是雨天。
踏上花桥,仿佛置身意韵隽永的艺术氛围中。结构独特的花桥,以其浓郁的文化色彩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桥上正中为五层镂花斗拱,圆心是一朵大莲花。整座桥上共有壁画96幅,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有“桃园结义”“岳母刺字”“水漫金山”等为题材的壁画。
一阵清凉山风迎面拂来,一条弯曲砾石小路通向蟠溪,随村民步入桥边小路,蹲下身子往桥拱望去。只见桥拱左右两侧的石缝中露出2把黝黑宝剑,十多厘米剑尖头直指溪面。相传当年溪中有一条孽龙,经常在此危害百姓。建桥时经风水先生指点,村民在桥拱中埋设了宝剑,孽龙从此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宝剑还有逢涝剑尖自动伸出、遇旱则自动缩回功能,可谓神奇。
每逢端午节这一天,坂头村花桥周边县市的男女香客,会穿着蓝、紫色服饰,手持香烛和粽子,奔走穿梭,把小小的廊桥挤得水泄不通。临近中午,香客们都站在廊桥的3个窗户边,往河里投粽子,祈求风调雨顺、世代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