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欢歌的闽东,扶贫,为民所得、为民所享、为民所乐。 真扶贫、扶真贫,一曲闽东脱贫致富曲唱得响亮—— 挺拔整齐的楼房掩映其中,宽敞平整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三三两两的村民闲暇之余有所娱乐……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在闽东山水间徐徐展开。 历经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解决温饱为基本任务、上个世纪90年代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工作主线、新世纪以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三个阶段的攻坚拼搏,闽东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2元。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任务、新挑战,我市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在工作中,做到精准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措施、精准机制、精准验收的“六精准”;在方法上,做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相结合,与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普及相结合,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广全民健康低成本“海云工程”相结合,与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六结合”,扎实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造福安居,一家都不能少 “20年前,我觉得柏洋这个地方‘完了’。”谈起自己以前的看法,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村民禅吓九现在仍然觉得有些好笑。 现年48岁的禅吓九,18岁那年独自背井离乡远赴山西打拼,一走就是10年。十年间,他在山西组建了美满的家庭,但唯一放不下的是对家乡的牵挂。 因为这份日夜的牵挂,禅吓九在10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也正是这份日思夜想,禅吓九又激动又失望。 激动,人之常情;但失望,却是因为这10年里,家乡仍旧穷困破败。 直到2000年,高速公路从村口穿过就像给了这个村子一剂强心针,一年一个样。2002年,禅吓九举家搬回柏洋,开始了家乡的新生活。 家住三层楼,出门见高速;村前有企业,村后建公园。这就是禅吓九和其他柏洋村村民现如今的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像这样得益于造福工程崛起的新村、畅享新生活的村民,在闽东不胜枚举。 日前,在柘荣县英山乡荣华厝造福工程现场,十几户村民正在各自的新房里挥铲拌浆、砌墙上砖。“建房用地由乡政府免费提供,另外还有各类补贴,年底前我们就能搬进新房,可比原来住在地灾点好太多了!”看着刚建起的三层半小洋楼,荣华厝村民叶国游很是满意。 今年,英山至柘荣城关的“田南公路”建设被摆上全县“镇镇有干线”项目议程,英山与城关仅相距10多公里。为加大乡镇的聚集度,该乡将原来筹建办公楼的100多万元全部用来征地,免费为造福工程搬迁户提供建房用地,惠及石古坑、荣华厝、田头坑等村地灾点群众180多人。 从最初的以“分散搬迁”“插花安置”,到解决“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等“老大难”问题,再到新世纪开始实施“整村搬迁、集镇安置”,我市造福工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20余年。 20余年来,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特别是2008年以来,搬迁进度进一步加快,平均每年搬迁2万人,建成造福工程新村(新社区)600多个,近25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 成效显著,但仍须再加一把劲儿。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14.5万低收入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我市明确市本级每年安排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新增部分8%,2014-2017年每年统筹1-2亿元、2018-2020年每年统筹2-3亿元,全力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市450个贫困建制村整体改变面貌,12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基本完成整体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