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一个都不能少 以项目夯实基础,以项目积蓄力量,以项目增强后劲。“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宁德,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于是,35.87万农户在“古田银耳”“坦洋工夫”“柘荣太子参”“福鼎白茶”“屏南老酒”等57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影响下,正积极夯实路基,延伸拓展。 来自四川自贡的阮志彬未曾想到,两年前听说的“古田银耳”,如今却成为他奔走在小康路上的自信和力量。 “这里的生意好得很!”6月25日临近中午,在古田县吉巷乡渭洋村的鼎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内,阮志彬正在加工厂里清洗刚采摘下来的银耳。两年前,他从老乡口中得知,在古田从事银耳生产加工是条致富的好路子,于是他和其他100多位四川老乡不远千里,到古田扎根圆梦。 在吉巷乡,各类大小食用菌加工企业有20多家,而阮志彬所在的企业每月可提供约6000元的工资,并为其提供住宿。渭洋村村民主任陈锡运介绍,通过“政府引导、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农户自建、银行助资、企业帮扶”的方式,村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万余元,为古田县增加农民和村财收入的“两增收”提供了样本。 2014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古田县,以农民人均纯收入12103元,位居全市首位。 项目扶贫激活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支撑脱贫致富。 周宁县泗桥乡溪口村因12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而“穷”出了名,而如今因地制宜发展峡谷漂流、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村民开始改变思路,琢磨着如何敞开家门,谋划家门口就业。 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特别是近年来,立足茶叶、食用菌、水产等传统产业优势,坚持在全市培育形成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234个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点、30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市80%的建制村,带动90%的农业人口实现增收。 农村的全面小康,是关键也是难点。没有农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全面小康。 历史选择了闽东,当闽东这只“弱鸟”的羽翼日渐丰满,脱贫致富的愿望越来越真切,闽东儿女定能携手打赢这场持久的攻坚战。(记者 叶陈芬郑振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