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公益> 助村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3000公斤纯蜜滞销盼你来买
2015-07-08 09:09: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从种果树到养蜂,谋生之道不平坦

陈忠荣出生农村,33岁才结婚生子,父母都是农民,家境拮据。上世纪90年代,由于分到自己名下的田地太少,他决定借钱承包果园种果树,从最初的5亩橄榄树起步,后来种植面积慢慢发展到30多亩。

“当时橄榄市场不错,价格也比较高,周边种橄榄的人都挣了钱,可我却亏了大本钱。”忆起往事,陈忠荣一下子眼眶湿润了。原来,1998年,他在橄榄丰收的时候上树摘橄榄,从9米多高的树上摔了下来,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几乎花光家中积蓄,也从此落下病根,不能再干重活。

陈忠荣的果园和农田抛荒后,为养家糊口,他找到养蜂亲戚谢端叶,想利用已种植的果园进行蜜蜂养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从此开始认真学习养蜜蜂。

10多年过去了,蜜蜂虽然没让陈忠荣致富,但至少为他提供了一条谋生之道。过去几年,凭借着诚信经营,陈忠荣自产的蜂蜜每年均能销售一空。考虑到儿子今年要上大学,陈忠荣年初多引了几十箱蜜蜂,加上碰上好天时,蜜产量比去年多了2倍,蜂蜜出现滞销。

“现在蜜蜂处于休整期,虽然不产蜜,但我每天都忙着打虎头蜂,不然蜜蜂都会被它们吃掉。虎头蜂一般在清晨和傍晚出没,所以天刚亮,我就要出门巡查在山头布设的蜂箱,傍晚还要巡视一次,直到夜幕降临。一天下来,仅巡查就要耗去6个多小时。”陈忠荣说,因为这些工作太繁杂,他没有时间去为蜂蜜找销路。

据陈忠荣介绍,养蜂生活不容易,每年一到山花烂漫时,便要离开家驻扎在山上。在山上,吃住也极为原始,两个大石头拼在一起,就是一个简易灶台;住就是自带帐篷。有时碰到雨季,帐篷外下着大雨,帐篷内小雨滴淋,他也只能忍着。“一年四季,就像游牧人一样,附近哪儿花开了,他就追到哪。每次搬蜂都是大迁徙,不仅要运蜜蜂,连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也得带上,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月。”陈忠荣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7-07部分新农村社区成形象工程 村民拒绝居住成鬼楼
  • 2015-07-07搭上电商顺风车 农村合作社产品卖的火
  • 2015-07-07村官王逢兴:我有一个幸福农村梦
  • 2015-07-06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农村回不去 城市难融入
  • 2015-07-06非法占用耕地四大乱象:农村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
  • 2015-07-06福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可获50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