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公益> 助村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3000公斤纯蜜滞销盼你来买
2015-07-08 09:09: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布设在山林中的蜂箱

带着蜂巢的蜜

陈忠荣养的土蜂

东南网7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东南网记者 郑晓丹 实习生 刘婷婷 文/图)

本报“助村”栏目持续火热,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连日来,不少读者纷纷来电、来信或上门咨询相关问题。这不,家住闽侯县荆溪镇桃田村的蜂农陈忠荣,近日便来到本报寻求帮助。

53岁的陈忠荣有100多箱蜜蜂,往年只产蜜1000多公斤,由于品质纯正销路不愁。谁知今年大丰收,3000余公斤蜂蜜竟滞销。瞅着这么多蜂蜜卖不出去,他着急了。“儿子下半年就要上大学,学费还没着落,希望需要蜂蜜的好心人,帮忙买一些。”陈忠荣说。

晴天碰上流蜜期,小暑蜜产量大增

7月1日上午,记者从福州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十几公里来到陈忠荣的蜜蜂养殖场——闽侯县荆溪镇桃田村一处偏僻山洼里。虽然山路崎岖不好走,但这里的生态环境却很好,一路青山绿水,鸟唱虫鸣,就连吹来的山风也清新得很。

虽说此地山清水秀,但陈忠荣的家却残破不堪。由于年久失修,土坯房灌风漏风,厨房的一角还倒了半边。记者在现场看到,上百个蜂蜜桶摆放一地,场面甚是壮观。

“我目前有100多箱土蜂,往年产蜜1000多公斤,由于是纯正的天然蜂蜜,常有人上门来购,销路基本不愁。今年天气利好、花粉充足,蜂蜜市场饱和了,自产的3000余公斤蜂蜜竟滞销了。”陈忠荣说,这些蜂蜜共几个品种,有刚产的百花蜜,也有之前产的橄榄蜜、龙眼蜜、枇杷蜜等单花蜜。

据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缪晓青教授介绍,真蜂蜜香甜可口,有黏稠糊嘴感和轻微淡酸味,消费者用一根筷子垂直地插入蜂蜜中,提起来后将其滴在白纸上,观察滴在纸上的形状。纯正蜂蜜,则白纸上的蜜将是一粒珠子,掺了水的假蜂蜜,滴下后就会向四周扩散。

记者决定用上述方法一试,随机抽取多个蜂蜜桶中的不同蜂蜜,均用筷子插入其中,提起来后滴在白纸上,纸上蜜均呈现出珠子状。“今年我省小暑前后出现多日晴天,刚好又碰上流蜜期,因而蜂蜜产量大增。”缪晓青说,蜂蜜的糖类物质易于被人体吸收,能够及时产生能量,加上其特有的维生素等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还能够帮助人体抵抗酷暑,夏日食用对身体有帮助。

陈忠荣说,在这一批花蜜中,不久前产的百花蜜价格最低,1公斤60元。记者抽取了一小瓶向多名业内人士讨教,他们仔细观看并品尝后表示:“这些虽是夏季百花蜜,品质不如冬季单花蜜,但十分纯正,60元1公斤价格公道,如果是龙眼蜜、荔枝蜜等单花蜜,价格是其2倍左右。”

从种果树到养蜂,谋生之道不平坦

陈忠荣出生农村,33岁才结婚生子,父母都是农民,家境拮据。上世纪90年代,由于分到自己名下的田地太少,他决定借钱承包果园种果树,从最初的5亩橄榄树起步,后来种植面积慢慢发展到30多亩。

“当时橄榄市场不错,价格也比较高,周边种橄榄的人都挣了钱,可我却亏了大本钱。”忆起往事,陈忠荣一下子眼眶湿润了。原来,1998年,他在橄榄丰收的时候上树摘橄榄,从9米多高的树上摔了下来,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几乎花光家中积蓄,也从此落下病根,不能再干重活。

陈忠荣的果园和农田抛荒后,为养家糊口,他找到养蜂亲戚谢端叶,想利用已种植的果园进行蜜蜂养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从此开始认真学习养蜜蜂。

10多年过去了,蜜蜂虽然没让陈忠荣致富,但至少为他提供了一条谋生之道。过去几年,凭借着诚信经营,陈忠荣自产的蜂蜜每年均能销售一空。考虑到儿子今年要上大学,陈忠荣年初多引了几十箱蜜蜂,加上碰上好天时,蜜产量比去年多了2倍,蜂蜜出现滞销。

“现在蜜蜂处于休整期,虽然不产蜜,但我每天都忙着打虎头蜂,不然蜜蜂都会被它们吃掉。虎头蜂一般在清晨和傍晚出没,所以天刚亮,我就要出门巡查在山头布设的蜂箱,傍晚还要巡视一次,直到夜幕降临。一天下来,仅巡查就要耗去6个多小时。”陈忠荣说,因为这些工作太繁杂,他没有时间去为蜂蜜找销路。

据陈忠荣介绍,养蜂生活不容易,每年一到山花烂漫时,便要离开家驻扎在山上。在山上,吃住也极为原始,两个大石头拼在一起,就是一个简易灶台;住就是自带帐篷。有时碰到雨季,帐篷外下着大雨,帐篷内小雨滴淋,他也只能忍着。“一年四季,就像游牧人一样,附近哪儿花开了,他就追到哪。每次搬蜂都是大迁徙,不仅要运蜜蜂,连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也得带上,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月。”陈忠荣说。

儿子上大学,盼望丰收年成为增收年

陈忠荣家共有3口人:他、妻子和儿子。妻子是农村妇女,身体不好又没有工作,平时主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儿子今年19岁,上个月刚参加了高考,虽然成绩不理想,但陈忠荣说,再苦也要供儿子上大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近些年,靠着养蜂营生,陈忠荣一家的生活能够勉强维持,原本一家三口都住在村里,但自从儿子上高中后,家里就一分为二了。除了蜂蜜采蜜期需要住山上,陈忠荣一般都住在老房子,比如照看蜂蜜、清理风箱、酿制蜂蜜等。他的妻子和儿子则租住在福州郊区一个民房中,每月租金300多元。

7月2日下午,记者在陈忠荣妻子的出租房里看到,这是一间仅10平方米的小屋,屋内除了一架电风扇和一台小电视机外,没有多余的电器。厕所是公用的,房间只有1个房间,却用布条分割成两部分,一半是床铺一半是厨房。

“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我那台用了5年的摩托车,由于经常两地来回跑,现在已经破旧不堪,动不动就需要维修。”陈忠荣说,为了供孩子上学、给孩子补充营养,他和妻子一直省吃俭用、清贫度日,一年只有春节时舍得买件新衣服,现在身上穿的这件蓝衬衫已经跟了他17年;因为经常在山上跑,裤子很容易破,尽管打满了补丁,还是舍不得扔掉。

“原以为今年是个好年头,赶上了蜂蜜大丰收,不想又滞销了。眼看下半年我儿子就要上大学了,学费还没有着落。希望需要蜂蜜的好心人,能帮忙买一些。”陈忠荣说,他的蜂蜜肯定是纯正自然的,价格不会比市场价贵。根据蜂蜜的品质不同,主要有60元1公斤、100元1公斤和140元1公斤3种。

友情提示:

如果您想购买纯正的蜂蜜,有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直接联系陈忠荣本人,手机13559102605,地址:闽侯县荆溪镇桃田村。您可以要求送货上门,或者到蜜蜂养殖场体验购买。

二是联系本报助村记者程枝文,手机15205027191;东南网记者郑晓丹,手机15659975367;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您可以先到本报一楼品尝样品,然后下订单次日领取,或者要求送货上门。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7-07部分新农村社区成形象工程 村民拒绝居住成鬼楼
  • 2015-07-07搭上电商顺风车 农村合作社产品卖的火
  • 2015-07-07村官王逢兴:我有一个幸福农村梦
  • 2015-07-06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农村回不去 城市难融入
  • 2015-07-06非法占用耕地四大乱象:农村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
  • 2015-07-06福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可获50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