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池店钱头小学的李玉芳老师,从小家境贫寒,一度辍学,她不懈努力考上大学却只能含泪放弃;她从不放弃学习,用15年圆了大学梦;她潜心研究剪纸艺术,为广大外来务工子女的艺术之梦引路;从教21年,深受学生热爱,荣誉累累,却因为第一学历的问题,她可能永远是合同教师——
带外来工孩子剪出美好未来

李玉芳用剪纸打开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核心提示
昨天是教师节,钱头小学六年级二班的孩子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巧手剪出一朵朵美丽的康乃馨,送给教他们剪纸的李玉芳老师。
十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入学、毕业,他们都曾在李玉芳的带领下,用红纸和剪刀描绘自己的梦想、生活和希望。
李玉芳,曾因家贫两度辍学,与自己梦想失之交臂,她最大的愿望是成就这些孩子们的梦想。
□本报记者 黄宝阳 陈晓东 通讯员 林升 文/图
一度辍学 复学后没日没夜勤学
四十不惑。眼前的李玉芳,成熟、优雅,对于求学时期的种种艰辛往事,已然能用足够的从容和淡定来对待。尽管如此,因为家境的原因,两度辍学的经历,至今谈起来,仍是不胜唏嘘。
1975年,李玉芳出生在池店镇池店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是老大,底下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14岁那年,初一刚上完,家里便无奈地让她和妹妹都出来闯社会,减少负担的同时还能增补一些家用。李玉芳从小便很喜欢读书、看书,学习成绩很不错,不能继续上学令她非常难过,不过,懂事的她为了不增加父母的负担,只得默默接受这个事实。
辍学后,李玉芳到家附近的一家食品厂当帮工,下班后其他同龄的女孩都在逛街、玩耍,她却在努力地看书。她到处找人借四大名著等各种文学书籍,还自己花钱买了大学语文的课本来看。李玉芳的好学被姑姑李金治看在眼里,决定想办法让她复学。姑姑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她在泉州市区一家国企工作,侄女求学的心情她非常了解。
在姑姑姑父的帮助下,辍学半年后,她来到北峰中学插班,上学和生活的费用由姑姑一家负责。由于落下整整一个学期的功课,第一次语文考试,李玉芳考了全班最后一名,英语也是一句都听不懂。李玉芳深知能再次走进课堂的机会多么难得,从此,她开始拼了。学习非常刻苦,不懂就问,吃饭时间到了,大家都走光了,她和另外两个同学还在教室学习。等他们到食堂,饭菜经常都卖光了。次数多了,打菜的阿姨觉得奇怪,“这两三个孩子,怎么都这么晚才来吃饭?”得知他们是读书忘记了时间,阿姨每次就把菜汁、菜底舀一些给他们拌饭。吃完饭其他同学都在午休,李玉芳就回教室接着学习。
那个学期的期末考,她的语文从最后一名跃居第一名,其他科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

因家贫无法上大学,李玉芳心中的遗憾至今还在。
再度辍学 含泪放弃本硕连读机会
李玉芳身上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她一直坚信,只要用心、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初中阶段打下不错的基础,加之她的拼劲,高中阶段,她的成绩一直不错。1994年,她迎来了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她不负众望,被山东济南医科大学录取。
读医,将来当医生,一直是李玉芳的梦想。她家在池店著名商人李五的祠堂后面,早年那里是一个简陋的医疗所,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都会到这里看。李玉芳小时候常到医疗所玩,乡亲们患病之后的无助、求医时的种种难处,她都看在眼里,她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医生,帮助乡亲们解决病痛。
不过,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李家人,却一点都开心不起来。一学期的学费才600元,如今看来很少的一笔钱,却让李玉芳的大学梦碎了。当时姑姑的女儿也在上大学,一个工薪家庭无法同时负担两个大学生,而彼时李玉芳的弟弟也在上学,家里实在无法负担。听到这里,记者的心瞬间被刺痛,多么难得的机会,多么可惜,拼搏了那么多年,她是如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的?就没有让家人和亲友想想办法吗?
21年过去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还压在箱底,也一直压在她的心底。谈到这里,此前一直面带微笑回忆过去的李玉芳,眼眶也红了,她努力控制自己的泪水,艰难地开口说:“其实很难过的,我偷偷哭了很久,可我不想因为自己想上学,就自私地让一家人陷入困境,而且,我妹妹跟我一起辍学的,我没有资格让家里为我举步维艰。”
残酷的现实让她不得不低头,但她不认命。她把录取通知书珍藏起来,然后咬着牙告诉自己: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上大学,我也一定要取得大学文凭。

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在省、市的剪纸比赛中屡次获奖。
学校代课 十七年终圆大学梦
熟悉李玉芳的人都知道,她一门心思都在书本上,叫她像许多同龄人一样进工厂,她也没心思工作。在堂婶的介绍下,她到晋江溜滨小学当代课老师。虽然工资很低,当教师也不是她最初的梦想,但起码没有远离书籍,离自己喜欢的东西近,李玉芳觉得很满足。
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好好走下去。李玉芳工作非常用心,认真钻研,对孩子们更是很有耐心,她带的班成绩很不错。因此,一年后,学校合并,其他代课教师都失去了继续执教的机会,而她则被推荐到陈埭的横坂小学任教。当时横坂小学的教学楼正在重建,要在祠堂里上课,条件非常艰苦,许多老师都受不了,不想去,她则甘之如饴,高高兴兴地在祠堂上课。
进学校的那天起,她就没有一天放弃学习,无论工作多忙,无论结婚、生子等生活中琐事有多少,她都没有放弃读书。最初是借,找同学、找老师,到处借,仅《红楼梦》就看了3遍,后来有能力就买,女孩子都爱美,她唯爱书,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了。至今,她整个房间都被书占满。
她的大学梦也从未中断。2005年,她开始在晋江电大学习教育管理学专科;2009年,她报考了福建教育学院的函授学习;2011年,她取得了小学教育本科学历。此时,距1994年高考,已过去了17年,她用17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附近的鞋厂工作,李玉芳教他们剪鞋样,将来或许能学以致用。
痴迷剪纸 刻苦钻研技艺
2000年开始,她到钱头小学任教,担任语文老师,兼教美术。兼任美术老师,除了学校缺少专职的美术老师,还有跟她从小的兴趣爱好有关。李玉芳从小热爱画画,不过,她并没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她最初关于美术的教育,来自于为帮补家用所做的手工绣花。
很小的时候开始,上大学的姑姑暑假回来,都会拿一些手工绣花件到家里做,小玉芳站在旁边帮忙,那时她就对绣花的图纸特别感兴趣。姑姑见她对图形、美术这么有兴趣,就买了不少绘画的书送给她,她如获至宝,经常跟着练习。上学后,她的特长也得到了老师的进一步挖掘,初高中时期,班里、团里的黑板报等宣传任务,大多由她负责。
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为了教好美术课,她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美术课本里有关于剪纸的内容,考虑到可以通过其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她开始潜心研究。偶然中,她发现幼时刺绣的花鸟图案,跟剪纸艺出一门,而剪纸的镂空、刻图、留白则更为巧妙精美。从此,她迷上了剪纸。
身边既没有师傅也没有可供临摹的作品,李玉芳就找来画稿,自己摸索,自己裁剪,上网遍寻各地剪纸画稿及名家作品学习。省里或者其他地市组织关于剪纸的培训,别人都不想去,推来推去,一有类似机会她都主动争取。
她对剪纸的痴迷,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送儿子到青少年宫学画时,其他的家长都是把孩子送到后就走了,她都留下来,坐在最后一排旁听,学得比孩子们更认真,“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常跟儿子说,一个人的学费两个人学,很划算。”
手指磨破了,手掌磨出老茧,她的剪纸技艺也渐入佳境,窗花、民俗、泉州的风物、各地的风土人情,她都能信手拈来,栩栩如生,不仅传统味十足,还融入了许多时代的新元素。

从教21年还是合同教师,但李玉芳仍在教学的路上执著前行。
无悔付出 二十一年再二十一年
“晋江市优秀教师”、“晋江市师德先进个人”、“晋江市我最喜爱的老师”提名奖……从教21年,李玉芳的用心令她不止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也获得了很多荣誉。
然而荣誉对李玉芳来说,更多的也只是荣誉。因为第一学历不是本科,她无法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公开招考,也就是说,即便她再干上20年,她也一直只能是一名合同教师。
月工资2100元,实拿到手仅1900元左右,不过这已经是21年来的最高工资了。最初当代课老师,一个月只有300元工资,“五险一金”什么都没有。2007年开始,她从代课老师转变为合同老师,开始有了“三险”,去年终于开始有“五险一金”。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即便是有编制的正式教师,也不见得能做得比你更好,你不需要身份来证明自己。”许多师长、朋友如此劝慰她,李玉芳则觉得,当老师让她收获了很多,能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在这三尺讲台,放飞了她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早已不在意身份是否有编制,就算再当21年的合同老师,她也无悔。
启蒙引路 带外来工孩子编织艺术梦
一走进钱头小学,楼梯、走廊、教室里,都悬挂着精美的剪纸作品,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剪出来的,不少已经在省、市的剪纸比赛中获奖了。
当初李玉芳决定钻研剪纸,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是为了学校里的孩子。钱头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外来工子弟学校,9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的父母忙于工作,不少人对孩子疏于管教,很多孩子课余要么在网吧上网、在家看电视,要么到处瞎逛。而且囿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许多外来工家庭对孩子艺术方面的重视与投入不够,孩子没有机会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上琴棋书画各种兴趣班,艺术方面的特长没有机会得到挖掘。
李玉芳的剪纸为孩子们开了一扇窗,带领他们初窥艺术殿堂。许多孩子开始对剪纸、绘画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剪纸已经成为该校的特色办学项目,纳入校本课程,排入课程表,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剪纸。近期她还着手牵头编纂剪纸方面的教材,力争让这一课程更加规范化。
节假日,她经常带着孩子走进社区、老人院、工业区,剪纸送给居民、老人和游客们,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见识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借机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和家长们,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都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一个四川籍的孩子,5年级毕业后回老家就读,他的剪纸作品在当地参赛,获得了一等奖,他非常非常激动,打电话给在池店务工的父亲,让他一定要当面把这个消息告诉李玉芳。
如今,剪纸课程已经日臻成熟,李玉芳通过不断实践、创新,将剪纸的相关技艺引申到喷漆画、小刻板画、刮画等,如今,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少孩子的艺术特长得到了发挥,课余时间不再沉迷于网络、电视等,“现在孩子爱上了剪纸,不仅更有耐心了,而且心灵手巧,亲戚朋友、左邻右里都很喜欢他。”学生家长魏女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