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十问留守儿童”:6100万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2015-12-10 16:57:50 李警锐 赵艳红 宋芳鑫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贵州罗甸县打改小学的孩子们每天放学要走一两个小时山路。人民网记者赵艳红摄

“我的家庭就是这样,没有红,没有绿,眼前只有一片灰黄”。一名留守女生在作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一片灰黄”成为刺痛内心深处最苍白的声音。

6100万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媒体在报道留守儿童这个话题时,引用最多的数字就是6100万。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0-17岁)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这意味着,全国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农村留守儿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介绍,上述推算分析的样本数据,是从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原始数据中抽样,样本规模为126万人。鉴别留守儿童的方法,是根据普查内容里“与户主关系”这一项,判定儿童的父亲和母亲是否在本户中居住。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则被界定为界定留守儿童。

“农村劳动力将持续转移,农村留守儿童也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仍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准确掌握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基础数据十分重要。” 段成荣回忆,当时做这个研究报告的一个背景,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增长引起了各界关注,但是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官方基础数据。

数字的背后,是地区之间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匀的发展现状,是亟待打破却仍然坚固的城乡二元壁垒,是无法承载更多人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短板。

孩子有诉不尽的思念,父母也有说不完的无奈。留守儿童当前面临怎样的生存状况?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出怎样的“组合拳”?这不仅是某个家庭、某个地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发展问题,有转型时期、发展路上种种体制机制不完善隐藏的纠结。

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成为“事实孤儿”

早晨6点多,12岁的隆义冬和弟弟走了将近1个小时山路来到学校。沿途很多时候找不到路,他们只能在草丛、荆棘丛中艰难穿行,有时隆义冬会随身带一把刀,砍掉山路上碍事的树根和杂草。

两个孩子是贵州省罗甸县董王乡打改村的留守儿童。黄砖、木门、青瓦,刚刚盖起来空荡荡的两层楼是他们的家。家里除了两张木制的床,没有任何家用电器,二楼的地上堆满了包谷。

弟弟掐了掐手指:“爸妈已经一年半没回家看我们了,就去年过年时回来了3天,哥,对吧?“隆义冬低着头,没给反应。父母在他两岁多就离开家去广东潮汕打工,很少回家,有时甚至过年也不回,因为“节假日上班工资能翻倍”。

兄弟俩从没走出过大山,父母回家也偶尔说起城里的楼有多高,东西有多贵,却不知道兄弟俩很希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记者问“为什么不主动和爸妈提出这个要求?隆义冬犹豫了很长时间,说:“不知道,不想说,他们可能没想过要带我们去城里。”话中透露着对爸爸妈妈既渴望又陌生的矛盾。

说起照顾孩子,隆义冬奶奶无奈的摇摇头,“我有时候出去干活,只能把孩子反锁在家里。”

一两位老人领着几个孩子一起生活,是打改村常见的家庭模式。与村落闭塞的环境相对的,是孩子的沉默和木讷。只有提到爸妈的时候,他们眼中才会闪出些光亮,或者是默默流眼泪。 “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还不如不生。”村子里一个留守儿童失落的独白一直萦绕在孙方红的心头。今年46岁的孙方红,2011年来到罗甸县董王乡中心学校做支教老师。她所带初一班级一共有60人,几乎一半都是留守学生。

“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留守儿童可能有点儿‘闷’,他们不懂得怎样去表达感情。”据孙方红了解,爷爷奶奶们年岁已高,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在情感、教育上,,往往力不从心。

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半数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近30%孩子每年只能见父母1—2次,15%的孩子甚至整年都见不到父母。全国妇联的调查甚至显示,留守儿童中近四成常有孤独感,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家长不能生下孩子以后就不管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个别极端情况家长和孩子甚至几年时间都不见面,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大的伤害。”共青团贵州省委少年部副部长张娜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曾对江西、湖南、四川、安徽和河南等省的4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他发现父母的缺位让留守儿童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可以说,在留守儿童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里,他们几乎成了父母不在场的‘事实孤儿’。”叶敬忠说。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9-16千名留守儿童 已喝上“助村”爱心奶粉
  • 2015-05-29柘荣 为留守儿童开设假日国学课堂
  • 2015-05-05青年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圆“微心愿”
  • 2015-04-24三明市梅列区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新途径
  • 2014-05-0685后小伙为留守儿童拍摄纪录片 跟拍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