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专家在福建南繁育种基地观察记载水稻杂交试验的田间表现 南繁追梦,育种家与时间赛跑 “培育一个水稻良种,要筛选数千个杂交组合,历经8~10年。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福建气温低,要到海南岛做一季试验,开展穿梭育种,提高试验效率。”谈到为什么要开展南繁育种,谢华安说。 南繁,成了育种家眼中的“加速器”。 所谓南繁,是指秋冬季节到海南省,从事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质鉴定等活动。1956年冬,辽宁省专家,不远万里,扎根三亚,选育水稻玉米良种,揭开中国农业南繁序幕。 现在,每年冬季全国28个省500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种子部门,约5000多人专家,像“候鸟”一样,扎根海南,弘扬“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每年南繁育种约8~13万亩,结出了累累硕果。 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培育的5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80%都经过南繁育种。1959年以来,全国到海南的南繁人数累计超30万人次,面积累计300多万亩,生产粮棉油菜瓜果等28种农作物,优良亲本种子近6亿公斤。对全国种子改良和更新换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南繁育种队伍,既有30后40后老专家,也有80后90后青年人,有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也有硕士博士、大专生和退伍兵,有获得联合国和国家表彰的著名专家,有全国党代表、全国劳模,也有肾透析的退休专家,还有撑起天涯育种半边天的女专家,据笔者两天观察,福建南繁育种90多人女性占16人。 福建南繁育种基地大门贴着一幅对联“偏爱南繁勇闯千重关,不惧难烦敢行万里路”,横批“鸿鹄之志”。展现了“南繁人”敢闯敢试、敢于胜利的精神境界。 以前,从福建到三亚,最长要走10天,没有买到火车座票,只能连续站近30个小时,过琼州海峡要连夜通宵排队购票,遇上大风大浪,船甲板吐得没有落脚之地。从内地到海南开展粮食育种制种的人,如果没有将省粮票换成国家粮票,无法在海南买到大米。 谢华安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运力低下,为了将繁育的一大汽车种子,运回三明地区种植,车从三亚赶到海口码头,搬运工下班、天上下大雨,为了赶船期,赶上广州配载的火车,谢华安只能自己装卸搬运。 曾任国家水稻研究所首席专家的谢放鸣博士回忆,早年交通不便,为了赶上湖南中稻育秧,他与同事只能在火车上,将温水浸泡的种子装入塑料袋,身穿棉衣,捂在肚皮保温,促进催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