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文化> 非遗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畲村“蚕娘”复出之路能走多远?
2015-08-12 08:47:3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兰妹金(右)挥汗如雨缫丝忙。

四十多年前,“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恰是罗源畲家人的生活图景——勤劳的畲女门前采桑,屋里养蚕,巧手翻转间,如虹彩带已束于腰际,大红流苏摇曳在巷弄田间,亮丽如画。而在那之后,随着畲族的迅速汉化,“蚕娘”们也卸下腰带,弃了纺车,唯有村落间的桑树历经几度荣枯,挺拔依然。

去年,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的老桑树终于再度走进畲民生活,只因55岁的“蚕娘”兰妹金宣告复出,独自养蚕数万只,为的是接续村里即将绝迹的蚕丝,好让自家那架老纺车还能咿呀摇响,好让畲家阿婆们说起引以为傲的纺织故事,还有依稀的画面可循。

缫车陈旧 记忆犹新

兰妹金在家中,正和一姐妹配合将蚕茧缫丝。她将晶莹的蚕茧下到热汤锅里浸泡,不一会儿,蚕茧露出丝端。兰妹金将几十根细丝拧成一缕,绕到缫车上,递给对面负责抽丝的姐妹。两人一绕一收,小小的缫车悠悠转动,米白的蚕丝缓缓蜿蜒盆中。

缫车竹木质地,从滚轴处的滑溜及竹节的茶色光泽,分明可窥见光阴的印记。

蚕丝将要铺满盆底时,兰妹金抓起一把大米,均匀撒在丝上。“用米粒隔开丝线,就不用担心会打结了。”兰妹金说。

屋外骄阳似火,兰妹金大汗淋漓却不开风扇。“小时候奶奶和妈妈缫丝时,我就给她们打蒲扇,可不敢凑太近,怕风大把细丝吹断了。”言谈间,锅中的蒸汽袅袅而上,模糊了两人在灶台间牵丝翻茧、挥汗如雨的身影。不知眼前光景,与兰妹金记忆中的影像可有隐约的重叠?

四十多年前,村里的姑娘大婶为了自织腰带,几乎家家养蚕。提着篮子跟着大人去采桑,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顽皮的男孩爬到枝头,荡起了秋千。女生比较乖,只顾盘算摘够了没,自家蚕儿够吃吗?”说起这些,兰妹金仿佛连眉毛都在笑。

至于三姑六婆团团围坐、纺丝织布的庭院,则是兰妹金最初的手工课堂。她说,听着阿婆传授纺丝秘诀,看着阿姨一再揣摩动作,一旁的她总是偷偷将点滴默记在心,或在妈妈偶尔走开的时候,悄悄坐上纺车,过一把瘾。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7-06华安官畲村加快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 2014-11-27(孝老爱亲)新圩镇官畲村 雷长珠
  • 2014-07-25[纪实文学]厦门,有个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