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制”弊端 目前中央财政对农业实施的各种补贴政策,主要都是以“普惠制”的方式实施,比如自2002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的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简称“四补贴”),以及2004年以来,陆续推出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简称“托市政策”)。这些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都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表示,2013年仅仅是“四补贴”,中央财政对口农民的直接补贴就高达1600多亿元。而在实施“托市政策”当中,中央财政为种粮、种地农民,为农村养殖户,所支付的各种补贴性收入,总计数额就更为巨大。如果再加上其它名目繁多的各种农业补贴,现在中央财政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1万亿元。 “四补贴”和“托市政策”实施十多年,目前已经暴露出诸多矛盾和问题。“四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要是拥有政策性承包地的农民,不管种不种地,种不种粮,每一亩地,每年基本上都可以拿到90元左右的国家补贴。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有的农民拿到补贴后,转身去城里打工了,而靠租地种粮的人,又享受不到种粮种地补贴。 “托市政策”出现的矛盾是,国家逐年提高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现在国内包括两家在内的主要农产品价格,都比国际价格高出一大截,而国家储备的粮食又由于各种原因卖不出去,导致国内整个粮食市场出现扭曲,粮油类加工企业叫苦不迭,国家财政也是因此严重受损。 在“四补贴”和“托市政策”之外,近些年国家推行的农业保险补贴、农产品加工补贴、渔业柴油补贴、畜牧良种补贴等农业政策,也出现各种各样矛盾、问题。业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应该及早对“普惠制”的补贴办法进行大力度改革。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微博]就提出建议,国家应该尽快改变“普惠制”的农业补贴方式,减轻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让真正种粮种地的主体能从中受益。 前述接近农业部的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在最近几年全国两会代表的议案、提案中,有不少都建议尽快对“普惠制”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改革。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方面,也先后进行了大量调研,在此基础上,才先后推出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价格”政策试点、整合“三补贴”试点、渔业油价补贴调整等政策。预计更大范围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将在2016年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