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再次踏上“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瓜果飘香的田野、鳞次栉比的农舍、安居乐业的百姓,像水墨画似的在记者眼前舒展开来。纯朴善良的“山哈”自编畲歌,尽情讴歌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福鼎磻溪镇赤溪村的幸福嬗变仅仅是宁德扶贫工作的一朵小小浪花,随着我们的走近,一幅众志成城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壮丽画卷,在闽东这块红土地上喷薄而出。
回首漫漫扶贫攻坚路,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德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带领全市人民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咬定目标锲而不舍的韧劲、百折不回顽强拼搏的斗志,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2013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摆脱了长期排在全省末位的历史,2014年达到11302元,比增11.7%;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77万人下降到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6个省级重点扶贫县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达10.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治 贫
——精准对症驻村扶贫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关心闽东的扶贫工作,心忧我市落后贫困地区百姓生产生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我市最贫困、最落后的老、少、边、岛等地区,察真情、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12年,福建省划定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我市占了6个。两年多来累计争取扶贫资金30多亿元,主要投向重点扶贫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事业等重点项目,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成败之举就在于精准。今年以来,我市连续出台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工作意见》等文件,围绕贫困县、贫困户、贫困村三个层面的精准扶贫任务,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
赤溪村,在这里讲诉闽东脱贫致富的故事,尤显特殊意义。去年6月,福鼎市农业局的王纯华被选派至赤溪村挂职。这一年恰逢赤溪村扶贫开发30年。小小的赤溪村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顺势进入了全面建设、开发的新阶段。
“关注增多、游客增多、大小事务增多,村干们都很忙。”王纯华尽管忙,但是看着村里几天就变个样又觉得满足。赤溪村开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畲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教育意义等四大优势。为此,赤溪村紧抓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多个发展要求,与万博华、耕乐源等旅游公司协商每个阶段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整治村容村貌等。仅一年的时间,该村又多了一张“旅游之村”的名片。
明确定位,精准扶贫。为了增强基层脱贫致富核心力量和增添新鲜血液,我市全面建立健全“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做到贫困村“村村有领导挂钩”、贫困户“户户有干部包户”,全市确定包户干部10213人挂钩贫困户16306户。让党员干部沉下身心,真扶贫、扶真贫,这是落实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精准扶贫“六个精准”的内容之一。
市委书记廖小军在今年6月初,赴福鼎市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在工作上,要坚持精准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措施、精准机制、精准验收的“六精准”;在方法上,要做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相结合,与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普及相结合,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广全民健康低成本“海云工程”相结合,与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六结合”。
同时,市本级继续落实每年亿元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统筹力度,并从2015年开始,每年安排地方公共财力新增部分的8%用于加大扶贫投入,其中增加了整村搬迁、贷款贴息、扶贫示范社培育、精准扶贫典型培育等专项扶贫资金1200多万元。
织 梦
——精准到户迈向小康
宽阔的河流沿村流淌,粉饰一新的传统民居古朴典雅,水泥村道边新修建的路灯、防护栏精巧别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文化村落的寿宁下党乡下党村, (上接A1版)村里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一步得到改善,向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大步迈进。
“今年县里加大帮扶力度,我们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久将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望着日渐美丽的家园,今年47岁的下党村村民吴通福欣喜异常。
下党乡曾是闽东4个省定特困乡之一。多年来,下党乡抓住各种机遇,先后引导自然村群众向位于交通主干线的下党、杨溪头、下屏峰村集聚,按照村庄整体规划,完成街区道路全部水泥硬化、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人口居住集中化、居住条件大幅提升。
贫困乡村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从2002年开始,我市已经连续实施了4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有1200多个建制村实现脱贫,约占全市建制村总数的一半(其中,省、市两级直接挂钩帮扶的村有300多个)。据统计,前3轮整村推进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2.3亿元,修建农村水泥公路3200多公里,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完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修复)400多处,解决农村2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800多个村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宽敞笔直的街道两旁是一幢幢村民新楼房、高速公路高架桥从村外的海上穿过、一条条小渔船温情地停靠村边的海滩上……这是9月5日记者在福安溪尾镇溪邳村看到的一幅美丽画卷。溪邳,这个连家船民上岸定居最集中的村庄之一,在经过多年的建设以后,已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连家船民安居乐业的富裕村。
说起连家船民,已连选连任40余年溪邳村党总支书记的刘向禄,对连家船民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感慨万千。
“连家船民乔迁新居、上岸定居的鞭炮声一年比一年响得热烈。”刘向禄说,“溪邳村利用造福工程资助款抛沙填滩造地100多亩,并逐渐新建了渔民新村和5个连家船民安置点,使连家船民住进了自己的新房子,有了安定舒适的家。”
这一切都得益于宁德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的造福工程。从1994年实施以来,造福工程不断拓展提升。20年,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精准扶贫再发力。今年,宁德将在去年“完成造福工程搬迁2.3万人,建成34个50户以上造福工程新村(社区),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资7030万元等”的基础上,继续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工作要点,确保全年2.5万人脱贫、200个村2万人造福工程搬迁等具体任务落实到位。
致 富
——精准发力创新创业
9月初,在寿宁凤阳乡葡萄种植基地上,张丁玲正在仔细观察晚熟葡萄生长情况。说起葡萄种植技术,这位90后的女大学生俨然像经验丰富的老农。从自主创业到拥有合作社,走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之路,年创效益600多万元,带动周边数百名群众脱贫致富……张丁玲坦言,如果没有政府“扶一把、送一程”,她的创业就只是个梦想。
如今在宁德,像张丁玲这样创业高校毕业生已增至1376人,创业项目达1022个,涉及20多个行业,许多创业高校毕业生还成长为相关领域的代表人物。8月24日,为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全市高校毕业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自主创业,宁德市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联合会成立。一个党委、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对于政府的“贴身”帮扶,柘荣县大学生创业者吴春祥感受颇深。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吴春祥带着妻子返乡创业,并成立了“安记茶叶有限公司”。“创业以来,政府不仅从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还实实在在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不少难题。”吴春祥说。
去年底,吴春祥承包了150亩茶山作为老茶树基地。但老茶树基地到厂房的3公里的道路都是狭窄的泥土路,车辆无法通行,茶叶采摘后,只能靠人工挑到厂里。交通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想修路又苦于企业无力负担修路资金,这让吴春祥伤透了脑子。挂钩帮扶的柘荣县委组织部、县茶业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到该企业实地了解情况,并多方联系、积极为其争取相关项目和资金。在多部门的帮助下,如今,吴春祥的茶山老茶树基地不仅修建了机耕道、采茶道,茶山的灌溉、蓄水池等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加大资金扶持,激发创业热情。资金的缺乏,往往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瓶颈”。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初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我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安排创业启动资金、创业担保资金、小额贷款贴息等,帮助大学生解“燃眉之急”。2014年有12个项目入选省级创业补助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各设区市第2位,评选市级创业补助项目39个,全市实际发放创业启动资金1072.69万元;全市共审批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2户,资金1386万元。
回眸闽东,沧桑巨变。宁德扶贫攻坚的实践,从“拔穷根,挪穷窝”到安居乐业、创新创业,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在项目、资金、人才、政策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脱贫致富真真切切取得了实效。
扶贫、脱贫、致富、小康,当前全市上下继承和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以更加精准的力度,甩开“贫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步一个脚印,为夺取扶贫开发新的胜利而奋进。(记者
郑振忠 叶陈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