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山高坡陡石头多,基础薄弱灾害多。”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子,搬迁成为很好的出路。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宁德的扶贫搬迁起步,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搬迁,“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改成砖瓦房,长年“海上漂”的连家船民上岸安居乐业……让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成为百姓交口赞誉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八山一水一分田”,造成了山区与沿海发展的不平衡。然而,山风海涛皆有韵。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战略,构建起省级部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贫困地区发展难,资金不足是瓶颈。从2002年开始坚持下来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通过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业务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无抵押贷款担保,有效增强了贫困主体的造血功能。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本世纪初开始,我省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探索“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新机制。2004年以来,从省、市、县三级选派1.6万名优秀年轻干部到9150个贫困村和村级组织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扶贫攻坚,变化触目可及,经验尤为宝贵。 七 尽管深化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但要最终突破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截至目前,我省仍有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73.5万贫困人口至今尚未脱贫,2200个贫困村需要帮扶。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如何完成这最后的冲刺? 去年11月,习总书记在来闽考察时,要求福建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年6月,习总书记在贵州调研,专门主持召开扶贫攻坚座谈会。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四个切实”要求,语重心长;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论述,发人深省。 精准扶贫,就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就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这是深化扶贫攻坚的新部署,是啃硬骨头的冲锋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