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海涛
连日来,东北黑土地、江南鱼米乡、中原大粮仓,全国各地粮食生产捷报频传:今年秋粮面积增加、长势普遍较好,丰收在望。综合全年来看,我国粮食生产攻坚克难,又将交上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
粮食生产成为亮点中的亮点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稳了,人心才能稳。这是中华民族通过几千年的历史实践,总结出的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行压力较大,但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没有变,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更是呈现出许多亮点。而这其中,粮食生产无疑是亮点中的亮点。粮食生产的大好局面不仅对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稳步进入新常态起到保障供给、提振信心的强基固本作用,也对世界经济稳定有不可或缺的影响。
现在,我国已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粮食连年丰收,确保了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使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的粮食。这背后,是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释放的“重农抓粮”强烈信号,是我国粮食生产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培育出稳粮增产的能力、信心、机制和经验,是重农抓粮者和种粮人的辛勤付出。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秋粮生产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提炼。其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面积稳中有增。秋粮面积增加,主要是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受市场价格和种植效益的影响,面积调减。二是科技水平提高。各地把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贯穿秋粮生产全过程,大力推广机械精细化整地、水稻集中育秧等绿色增产技术,提高生产科技水平。三是气候条件总体正常。除春季东北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和夏季短暂干旱外,全国大部地区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绿色行动,金色收获
9月下旬的一天,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田,湖南省长沙县春华镇春华山村农民王桂三打心眼儿里高兴,“这个稻谷,今年一亩地打1300斤没问题。”春华山村1200多亩田都纳入了高产创建范围,为农民种出高产田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北,种粮大户们也沉浸在丰收的期待与喜悦中。黑龙江北安市石泉镇通河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厚继有今年参与了“粮豆轮作”项目,种植了1万亩大豆,每亩补贴150元。“倒茬之后的豆子,预估能增产20%。”大户们还认识到,“轮作有利于肥田,减少病虫害,而且东北上冻快,种大豆收割早,就可以早点深松土壤,为明年玉米丰收打基础。”
“绿色的行动,金色的收获。”透过王桂三和厚继有这些千千万万最普通的种粮人,我们看到,今年粮食产量与产能同步提升。抓“抢”保面积,抓“管”提单产,抓“抗”保安全,抓“防”减损失,一整套有力措施得到综合运用。与此同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起步,高标准农田建设从点到面,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正式启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落进麦田,粮食高产创建再上台阶,粮食生产正在从关注年度产量为主转变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三个关键词:调、转、提
今年的秋粮生产,还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调”。主要是种植结构有所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调减玉米面积。重点是调减高纬度、干旱地区的玉米面积,改种耐旱的大豆、杂粮杂豆、薯类等作物。另一方面,调优品种结构。主要是调减籽粒玉米,改种饲用的青贮玉米和食用的鲜食玉米。
一个是“转”。主要是转变发展方式。主要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赋予“绿色”内涵。围绕“绿色、增产、效益”三大理念,打造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的升级版。集成组装5种作物、5大区域20种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并遴选出14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关键技术,打造了一批增产增效并进、生产生态协调可持续示范区。另一个方面,突出“两减”。组织开展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第三个是“提”。就是提升耕地质量。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安排8亿元资金,重点开展有机质提升补贴。同时,专项安排5亿元,在东北地区17个产粮大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继续安排15亿元资金,在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开展综合治理试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为了长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这一主线,抓好重点任务落实,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