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多山地国家,山区面积占到了全国面积的近70%。山区(特别是内陆贫困地区)农业到底应该如何发展?认真研究、总结国内外、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区山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正确把握山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促进山区农业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与地势平坦开阔、适宜大型机械耕作的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在发展大宗粮油作物上明显处于劣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在粮油供给充足、市场流通便捷情况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山区都纷纷压缩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果树、茶叶、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例如日本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基本占到国土面积的80%。过去日本以种植稻米为主,大米自给率曾经高达95%。但随着世界粮食供应状况的根本好转,日本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将山区耕地调整改种更具竞争优势、效益更高的蔬菜、水果、花卉等。韩国近年来也逐步扩大粮食进口,在山区致力发展水果、蔬菜、桑蚕、药材等优势农产品。我国台湾地区以山地为主,其大宗粮油面积所占比重更小,但其热带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我国部分山区,正是在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上先行一步,才使农业保持了领先地位。因此山区农业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设法扬长避短,走与平原地区不同的差异竞争道路。 2.因人而异适度规模经营。山区耕地分布零散、极不规则,而且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因此,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山区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例如日本虽然工业经济非常发达,但山区农业仍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在20亩左右。韩国也是小规模家庭经营占主导地位,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也在20亩左右。我国台湾地区由于人多地少、耕地零散,也是走小型家庭农庄发展道路,每户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只在15亩左右。有调查显示,我国山区经营效益比较好的种植户或家庭农场,种植面积一般在15~30亩。山区农户要提高种植效益,只有坚持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山区农业经营者素质、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 3.追求“精致”提升竞争能力。山区农业不能靠“规模”在竞争中取胜,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另辟蹊径,选择在“精致”上做文章,从“以量求生存”转为“以质求发展”。在日本,品种优良的草莓通过生态种植、精细管理,每市斤销售价达到100元(人民币);种植的苹果亩纯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目前,“精致农业”使我国台湾地区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渐提升,台湾农民种植的番茄,亩纯收入接近2万元;台湾农民种植的草莓,亩收入可达到20万元;台湾的兰花种植,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精致农业”在我国不仅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也逐渐得到一些政府官员和经营者的认同。福建等沿海地区借助与台湾相距较近、来往便利优势,在引进、探索、实施“精致农业”上先行一步,着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已取得良好的效益。内陆贫困地区也有一些思想开放、理念先进的农业企业和返乡创业知识青年,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与环境优势,利用互联网等平台,积极探索发展“精致农业”,逐步闯出一条农村致富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