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难卖粮,丰收不增收。农业的吸引力不足,发展的活力从哪里来?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记者在农村调研发现,从供给侧入手正是化解当前农业难题的突破口,更是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的良方。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富饶的农村称作鱼米之乡。但如今,鱼满塘、谷满仓并不意味着农业强、农村兴、农民富。在粮食“十二连丰”之时农民遭遇卖粮难,更加凸显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粮食产量很高,但受成本所限粮食价格不占优势;农产品供给量大,但品种和质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农业生产效益低导致经营主体动力不足,让“三农”成为发展的短板。因此,要破解“三农”难题,就必须从供给侧入手,超越鱼米之乡丰富农村新内涵。 当前农业生产的路径依赖依然严重。记者在部分农村了解到,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依然在生产中超标使用,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种养依然普遍,大部分农产品产销依然是零敲碎打。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调整速度慢、抗风险能力低,农业从高产向优产提升遭遇严重瓶颈。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当前亟须通过资金、政策引导,培育既了解市场需求又懂得科学种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有让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引领者,才能推动新业态、新方式与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让农业生产跳出旧窠臼走上新道路。 “三农”问题常被视作“老大难”,然而新形势下如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工具作用,着力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将有机会成为一片经济新蓝海。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农业生产者抱着乐观的态度,以积极的举措主动作为,不断激发亿万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不断让农民从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