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国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必须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如何以科技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如何让农业科技变成现实生产力?如何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两会委员代表各抒己见。 如何激发农业科研创新活力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 “与其他科研领域相比,农业科研周期长,它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应该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他们来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用在填表格、应付在考核报销上,科研体制机制并不适应和符合农业的科研周期和规律,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重大成果的出现,“未来,必须要建立符合农业规律的科研体制机制。” “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认为,科技创新要焕发活力,必须要依托体制机制改革,而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但眼下,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落实这一改革的情况并不理想。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陈章良建议,今后应该着力完善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衔接、健全专业服务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同时加快探索建立知识价值认定评价的标准体系,有效推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落实。加快完善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的法律框架,强化科研人员合理收入的合法性。同时,他还建议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而针对具体的农业科研项目,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则认为,农业科研应该进行供给侧改革,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们的农业科研应该多研究规模化、机械化的集成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适应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需要。以此来提升农业的科技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王志刚同时强调,真正的农业科技发挥力量最大的是在种业,要将农业种业作为主攻方向,不要被国外所控制。而除了种业,还要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上发挥科技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如何让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更紧密 ——完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创新农技服务形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对于农业科技推广,王志刚告诉记者,如果农业技术能与市场相对接,满足市场需要,那相应的配套成果就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过去我们的农业科技主要针对粮食的产量,现在我们要以供给侧改革来探讨农业科研,只有当技术受市场欢迎的时候,它才能真正显示出竞争力,真正推广开来。因此,从源头上来讲,农业科研工作者必须研究市场需要,跟上时代要求。 尽管我国已经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站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发挥作用,但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认为,各地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视还不够。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费用,未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中单独列项,很多地区机制不够完善,而在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方面,地方科研单位未能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效结合,存在着技术与推广部门脱节的问题。 “我们的科技推广体系,从人员各方面都比国际上领先,比发达国家农业的人都多,但要让它发挥作用,除了推广机制要创新,也要加大投入,想办法让体系活起来,让农技员能够走到田间地头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尚勋武如是说。 温思美建议,各级政府把农业科技服务置于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全盘考虑,财政预算单独列项,并逐年增加经费,确保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新技术推广等费用支出。同时,建议结合各地区的主导农业产业组建由“1个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团队 1个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小组 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的产学研联盟,组建农科教结合型的农业科技服务队,让农业技术真正变成生产力。 而针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县张槐村种植大户徐淙祥则希望,国家能加大财政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程产业链改造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