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通讯员 梁白瑜 苏福彬)这几日,永春县外碧乡贤陈剑虎虽然在江西新余的大型超市忙碌着,依然每天与在北京的同学陈进国长时间通电话,沟通筹建外碧村乡土记忆馆和公益图书馆的事宜。 “乡土记忆馆既可保存乡村历史记忆,延续乡村文脉的文化空间,还可以作为乡村的创客基地,出售生态农产品。” 外碧村位于永春东关镇东南,骤雨初歇,山溪奔流,田野间春意盎然。而位于溪畔的陈剑虎祖厝——福安堂伫立在一片水稻田旁边,经过精心修缮,眼下这座典型的闽南传统红砖古厝,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福安堂,正是乡土记忆馆的选址所在。 复兴民俗文化 凝聚社区认同 陈进国,如今供职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研究方向是民间宗教。 从中学开始,陈进国就已离乡读书。每次回到故乡,他总是慨叹,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故乡日益凋敝,乡村纯朴的民风正日渐消亡。 身为一名人文学者,对家乡的历史底蕴,陈进国有超乎常人的了解。 外碧村和千年古官道相接,朱熹、李光地等文化巨匠都从这里走过,留下过墨迹和诗词。元代以后,妈祖信仰在闽南兴起,也渐渐传播到永春。拜妈祖的习俗,早已融合到村庙“陈坂宫”的祭祀传统中,现在每年仍举办巡境安民的民俗活动。 “妈祖是世界文化遗产,引入一尊妈祖圣像,有利于复兴永春的民俗文化传统,也可以扩大外碧村落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陈进国的提议,得到很多外碧村人的支持。“从地方民俗文化入手,通过地方传统的唤醒和发明,让乡村社区可以自己动起来,进而提升村民对乡村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只有生活或曾经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人,萌生寻根、扎根的文化自觉,乡村才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这是陈进国改变乡村面貌的一个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