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这是生活宽裕后许多寻常人家的丢弃之物。可它却是闽北将乐这座客家古邑县城里,乡亲们平日制作美味阳阳包的重要调料。少了它,阳阳包的味道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金包银包不如阳阳包。”从这乡间俚语里,可以看出将乐人对阳阳包(如下图)那份情有独钟的情愫。其实,阳阳包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舌尖美食,说直观一点就是三角形状的芋子饺。其制作不难,但工序不少,芋子和油渣是料中主角。在将乐金溪上游一带的万全乡,许多人家就有挖地窖囤放芋子的习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制作阳阳包的需要。 将芋子洗净,放入热水锅煮熟,剥去皮,捣成芋泥。每斤芋子加入3两左右木薯粉或地瓜粉,撒上少许精盐,用手揉成芋泥皮。内馅是油渣、香菇干、冬笋(没冬笋的季节用笋干代替)、葱白等料,将其剁碎,放入精盐、味精下锅爆炒至熟。然后,将炒好的馅放入芋泥皮,捏成寓意三阳开泰的“丫”字形状。 接下来就是煮了,这是一道颇有讲究的细活儿。需要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包子放入温水中,待水沸了,再加入小瓢冷水煮。水再沸,再加冷水。到第三次水沸腾了,包子就可以起锅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包子被滚腾的沸水煮裂露馅。至此,还没大功告成,还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浇油料。用猪油将蒜、香菇丝和虾米炒熟,放入麻油、酱油,烹成料汤,浇到煮熟的芋包子上。 一盘热气腾腾的阳阳包,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散发着扑鼻的菇香阳阳包,趁热食之,皮爽馅美,韧滑可口。春季的芋子煮熟后少了黏度,也不易煮烂,制作阳阳包的皮,就可以选择番薯或是马铃薯。做法一样,只是口感略有不同。番薯皮带有一些甜味,马铃薯皮相比芋子皮更柔糯了些。 在将乐乡村,乡亲们逢年过节都会做阳阳包,有时一做就在桌上堆满山。为了更好地存放,乡亲们把做好的阳阳包拿到油锅里炸熟,然后放到竹匾里铺开,自然风干,放置阴凉通风处。每有客人来,就装一碗出来蒸热,浇上油料。除了口感上少了新鲜包子的韧滑,炸过的阳阳包一样香味扑鼻,一样吊人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