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闻鹧鸪
—— 福建宁德军分区开展绿色扶贫帮助群众致富纪实
上图:屏南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当地畲族群众送来茶水表达感激之情。李丙燕摄
从福州驱车沿海北上宁德,一路草长莺飞,美景不绝——东眺大海,水天相连,浪卷潮涌;西仰群峰,杂花生树,云雾缭绕。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2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作诗如此赞美八闽大地。
“宁德地处闽东,位于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上,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同行的福建省军区一位同志告诉记者,“但是由于境内多属‘老、边、岛、贫’地区,目前全市有6个省级扶贫重点县、11万农村贫困人口,被称为‘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
“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既是当地群众的深切呼唤,也是宁德军分区官兵的庄严使命。近年来,他们团结驻地广大干部群众,艰苦拼搏,谱写出一曲脱贫攻坚新歌。
勇趟扶贫新路,实现精准发力——
“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绿色战役
公路蜿蜒伸入群山深处,一座不大的村庄静静地躺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在拐向村里的岔路口,一块耸立的石头上镌刻着“中国扶贫第一村”几个字,这里就是宁德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走在赤溪村的主路——长安新街上,宽阔的水泥路面平坦硬实,两侧多为三层小楼,一楼是商店,二三层为住宅。街道干净整洁,交通井然有序。我们抵达村里时已近黄昏,蒙蒙细雨中升腾起袅袅炊烟。
带领我们采访的赤溪村民兵营长钟而钊介绍说:“30多年前,作为闽东地区的一个畲族村落,赤溪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群众过着‘地瓜苦菜是主粮,一碗盐水作成汤’的艰辛生活。”
改变始于32年前。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默默无闻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30多年来,赤溪村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致力脱贫攻坚,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变化,与宁德军分区的大力帮扶是分不开的。”钟而钊告诉记者,“扶贫攻坚工作展开后,福鼎市人武部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扶贫搬迁’‘扶贫引水’‘扶贫修路’‘扶贫治山’工程,积极创建美丽村庄、打造美丽生态,使赤溪村成为一座以生态农业和风景观光而著称的新农村典范。”
此言不虚。采访中,尽管天上飘着绵绵细雨,但来赤溪村旅游观光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一辆旅游大巴停在村委会对面的蝴蝶园门口,导游告诉记者:“我们从上海专门过来参观赤溪村生态农业和畲族古民居,今晚在村里住一晚,明天还要看畲族歌会。”暮色初起的时候,我们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猕猴桃种植园,见到了赤溪村预备役士兵沈华平。小伙子过去在上海经商多年,年收入达70余万元,去年回乡开展二次创业。“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大,丰富的绿色资源让我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沈华平告诉我们,“福鼎市人武部的大力扶持为我搭建了良好的创业平台!”原来,当地人武部为沈华平创业牵线搭桥——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优惠政策,协助其成立华溪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油茶、猕猴桃和珍贵苗木生产基地,去年加入该公司的村民每人增收1万余元。
抱团拔除穷根,提升造血功能——
“老兵创业基地”的绿色蓝图
雾锁群山,一排排青翠的茶树蜿蜒于山坡上,这是“周宁县老兵创业基地”的茶园。创业基地的带头人是曾经参加过边境作战的退役老兵许成亮。走在茶园里,老许告诉记者,2013年,周宁县人武部获悉本县有30多名老兵生活困难,便通过帮扶、自筹、政府补贴等方式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集中承租荒山500余亩,挂牌成立“周宁县老兵创业基地”,种植“金观音”等名茶,以及毛竹、桂花树、杉木等经济作物,还开起“农家乐”。通过发展山地旅游业和生态种植养殖业,使基地年产值达130余万元。
“‘送蛋’更要教会‘养鸡’。”周宁县人武部部长林国荣告诉记者,他们在扶贫中确立“造血”“壮骨”“健身”的目标,按照“扶产业、惠民生、改面貌”的思路,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创业实践,锻造一支支带领群众致富的战斗队。
山路弯弯,细雨霏霏。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周宁县禾溪村,一派“世外桃源”风光展现于眼前:古朴的廊桥、高耸的古炮台、典雅的明清古建筑……
“自从来了‘兵亲戚’,山村面貌已是今非昔比!”谈起子弟兵的帮扶举措,村民兵营营长、党支部委员许陈平如数家珍,“筹措5万元资金建立垃圾焚烧炉,配合县里有关部门打造‘民国小学’文化旅游景点,申请将禾溪村列入‘全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军地携手保护生态、传承历史,大山深处一座生态文化旅游名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该村旅游年收入达40余万元,乡亲们走出“守着宝山过穷日子”的窘境。
“念山水经、唱特色戏、走致富路。”采访途中,群山深处的一座养鹿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鹿场主人、禾溪村青年民兵排长许金标告诉记者,2012年底,周宁县人武部协调政府划拨养殖林地40亩,扶持他带领多户村民建立“文化古村养鹿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高山生态鹿场观光、鹿茸和鹿血深加工等产业的年产值达30万元。
如今,一座座“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在闽东大山深处崛起。去年周宁县大麻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过火林地面积达3400余亩。为尽快恢复生态,今年3月,宁德军分区协调驻闽部队2100余名官兵,顶风冒雪在高寒山区开展植树活动,经过5天奋战,终于给山地披上新绿——植树造林达3300余亩。
穿行于闽东山水间,一幅幅水墨画似的风景徐徐展开——烟雨蒙蒙笼罩的原野、青山碧水环绕的村舍。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宋朝大儒朱熹在福建行走时所作的那首《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宁德军分区官兵积极开展的绿色扶贫工作,正在改变着闽东大地!(记者 丁增义 朱达 特约记者
陈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