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9日讯(福建日报 魏兴谷)26日,永安市曹远镇埔头村村民黄新添正在自家山场上间伐一批已经被大树遮阴后无法继续长大的小树。不常上山砍树,让这个伐木老师傅的手艺生疏了,他竟累得喘不过气来。 伐木师傅的砍树手艺生疏了,这在永安市林农中并不是新鲜事。2013年,永安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森林永安”建设,动员林农学习林改期间提出的“把山当田耕”转变为“把山当园养”的育林新理念,采用政府牵头、生态志愿者协会赎买、全员参加的形式,10年内至少保护了20万亩森林。 森林被保护起来了,林农上山砍树的活少了,砍树手艺自然就生疏了。但林农收入从何而来?在“森林永安”建设过程中,永安市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的新路子。林农除了可以将林子赎买给生态志愿者协会,从中得到一笔近乎山场全伐后所得的费用,还可以通过将自家林子发展为碳汇林,获得另外一笔可观的收入。 “我家山场的200亩松木林全是碳汇林,还套种了楠木、红锥等珍贵树种,提高林分质量,增加吸碳量。”黄新添坦言。 碳汇林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产生国际公认的碳减排量增量,并将其拿到市场上出售。相关资料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永安市拥有林地面积379.1万亩,森林覆盖率81.96%,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国唯一的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发展碳汇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011年,永安划定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21万亩,实行限伐政策。在林权证早已下发到个人的南方林区,不让砍树卖钱,林农的“饭碗”直接受到影响。如何破解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作为林改先行区,永安率先闯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发展碳汇林项目便是其中一项尝试。 永安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碳汇林具体做法是,在林权不变的前提下,政府与林权所有人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开发,20年内不得进行林木采伐。预计11万亩碳汇林每年净增固碳量可达7万吨,可卖300万元左右,作为对林权所有人不采伐林木的补偿。 “算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本账,改变林业经营理念,由‘砍树、种树、再砍树’的传统林业生产模式向‘少砍树、不砍树、育大树’的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永安发展碳汇林业的根本原因。”永安市林业局局长郑凌峰说。 在这一理念下,2013年10月,永安市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设立我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2014年4月,永安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签订森林管理碳汇项目协议,将11万亩林地列入碳汇项目;2014年底,永安市应邀参加在秘鲁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并发表碳汇林业的主题演讲…… “今年下半年,永安的碳汇项目计划在纽约碳汇交易所挂牌,未来将为林农带来更多收益。”郑凌峰说。 如今,除了200亩碳汇林,黄新添还牵头成立埔头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扶持下,种植名贵药材铁皮石斛。目前,他在林下种植了铁皮石斛50亩,预计今年产值可达30万元。未来,他打算在200亩碳汇林下都种上铁皮石斛。 在永安,像黄新添这样的林农越来越多,他们与从前不一样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