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5日讯(福建日报 陈佳平 李沁涌 林晓月)“我这次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主要用来购买肥料、种子等农资,计划把1300立方米的菇房全部种满。”8月20日,在华安县沙建镇官古村,贫困户邹跃煌饶有信心地说。
邹跃煌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源于他近期刚从农村信用社拿到了一笔“特办”的贷款。
今年33岁的邹跃煌是官古村的贫困户,妻子为外地人,去年生下孩子后就出走了,至今杳无音信。邹跃煌父母基本没有劳动力,只能在家帮忙照看孙女,家庭重担自然全部压在邹跃煌一人的肩上。
邹跃煌初中毕业后,在外学了两年的摩托车修理技术,后来回村里开了家修车店,可生意一般。当时,村里很多人都种蘑菇,效益不错,勤劳肯干的他,便跟着学习蘑菇种植技术。
2013年,邹跃煌开始筹办起自己的蘑菇种植事业。通过东拼西借,凑了十几万元,选场地、建菇房、备肥料,他风风火火地开始了“种蘑菇”生涯。可没想到,因受市场变化影响,邹跃煌一加入“种菇大军”,蘑菇价格就变得不景气。几年下来,不仅没怎么盈利,甚至出现亏损,还欠下数万元债务。
“由于缺乏资金,今年我向沙建农信社申请了一笔专项扶贫贷款,可因为手续不齐全,钱一直批不下来。”邹跃煌为此烦恼了好一阵子。
原来,按照正常程序,农信社的专项扶贫贷款申请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才能通过。可这对邹跃煌来说,却犯难了。虽然他妻子出走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从法律上他们依然是夫妻关系,因此,必须要有妻子的签字,邹跃煌的贷款才能通过审批。
“信用社工作人员通过进村入户,了解到确实存在特殊情况,于是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与镇、村共同协商,多方协调,最终由镇政府开具一张特殊情况证明作为补充说明,才为邹跃煌发放了5万元专项扶贫贷款。”沙建农信社主任李景国说。
官古村村主任郭海清对邹跃煌的情况最熟悉不过了。他说:“邹跃煌以前有种菇基础,原料、设备都可以再次利用,为了节约成本,也不浪费资源,我们就鼓励他继续发展种蘑菇,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
“有了资金,心里就有数,我打算先把菇房重新修葺一下,再购买肥料,把蘑菇种好。”领到贷款的邹跃煌盘算着将来的日子,“我还计划下阶段开家修车店,这样,不仅生活比较有保障,也能让学到的技术派上用场。沙建是农业大镇,有机会我也想尝试发展水果种植。”
邹跃煌还是村里仅有的2户贫困无房户之一,一家人原本居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土坯瓦房,因年久失修,今年被镇里确定为高危房,已不能继续住人。
解决无房户居住问题是扶贫攻坚的头等大事,针对该情况,在镇、村的帮扶下,邹跃煌一家人从破房子搬出后,租了两间房临时居住。同时,镇里把他列为无房户安居工程和异地搬迁对象,通过自主申请、集体评议、入户审核等程序,他获得4万元建房补助。
“新房主体已完成建设,很快就可以入住,以后下雨天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邹跃煌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