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现场直击:走进东坂,揭秘河豚第一村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详细]

现场直击:老知青带我们探访知青楼

    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关注桂林村,缘于村里一座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楼。这座知青楼曾见证了上千名知青在桂林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承载着知青们的青春与激情。[详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热点 > 正文
再兴村复兴计划:假如每一只鸡都有二维码
2015-06-30 17: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游笑春 叶许意

(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游笑春 黄如飞通讯员 林斯干)

编者按

外企白领张著岳,工作光鲜、收入可观、安逸稳定,却情系老家再兴村。他踟蹰满志,想在家乡领导一场“互联网+”式的乡村振兴计划。

张著岳的第一步就是利用网络发帖推介家乡风土人情物产。互联网拉近了所有人的距离,在他的感召下,除了亲朋好友,许多的再兴游子们纷纷加入再造乡土的行列。借助老乡的力量,一个基于视频监控实现农产品溯源、农产品远程选购的互联网农业平台正在加紧筹划。将来,再兴村每一只商品鸡都会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可以看到这只鸡从出生到被宰杀的全过程。

不久前,张著岳主动联系“助村”团队,希望借助“助村”平台推介再兴。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今年3月底,张著岳在厦门小鱼社区敲下第一个字,开始利用网络推介自己的家乡——福建省上杭县蛟洋镇再兴村,这拉开了他的“回乡”的首部曲。

3个月后,除了小鱼社区,龙岩kk社区,上杭网等一些社区网站开始出现关于再兴风景和特产的系列文章。紧随其后,再兴农家田园家庭农场顺利注册,微信公众号“再兴村农家田园”也正式上线,一个基于视频监控实现农产品溯源、农产品远程选购的互联网农业平台正在火热筹备。

这个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研究生,正在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IT专业优势,振臂而呼,为再兴村的复兴而努力。

“我相信,只要有越来越多像我这样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智慧回到家乡,家乡一定会建设得更好。”

乡愁难忘 我为家乡做点事

张著岳的“回乡”源自他浓厚的家乡情结。“如果说上杭梅花山是北回归线的翡翠,那么再兴村无疑是镶嵌其中的一颗璀璨的祖母绿。”张著岳的心中,家乡的分量沉重而又珍贵。

再兴村坐落在上杭与连城的交界处,四面环山,鲜有人活动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十里。“蓝天白云,丽水青山,若不是最近几年通上了公路,这里与桃花源无异。”张著岳表示,“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村庄中物产的丰富性,既有竹笋、茶油、红菇、苦斋和灵芝,又有金线莲、九节莲、千根拔、仙鹤草等等。而从老茶树上产出的再投茶,更因为四溢的茶香和甘甜,以及提神、抗癌的神奇功效,在上杭以及连城地区独树一帜、闻名遐迩,甚至还曾出口南洋。”

可惜的是,由于地处偏远,信息不畅,道路不通,村里的农产品并没有卖出应有的价格,除了出外求学,村民大多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张著岳目前已经在厦门成家生子,在知名外企有着令人羡慕的光鲜工作,一切安逸稳定。

每年回乡探亲,看着荒废的农田,看着家乡的山水,除了挂念父母双亲的离愁别绪,张著岳心情沉重,特别伤心、痛苦、纠结。“家乡这样美,我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事情?”张著岳朦胧的想法开始萌芽。

今年春节回乡,村书记召开了返乡人员座谈会。在会上,张著岳正式提出了宣传推广再兴的计划。“虽然风景不错,但是交通存在瓶颈;想做规模化种养殖,田地资源又不足。发展旅游业条件还很不成熟。”分析了再兴的现状,张著岳有自己的想法。“再兴最大的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以及野生的高品质农产品。”

再兴村炒制好的茶叶,放置在再兴村最有特色的土纸上,等待真空包装。 土纸吸湿能力极强,是包装茶叶的传统材料,土纸甚至出口至南洋,在南洋享有名气。

再兴的土鸡多在田间放养。

再兴村的野生灵芝。

 

利用种植的女贞子树,再兴出产少见的女贞子花蜜。

互联网+,再兴期待“复兴”

从事IT技术开发的张著岳觉得,今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以及支持农业的相关政策,“我想将‘互联网+’与农业结合起来应该对家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因此,从去年年底,张著岳开始谋划再兴的“复兴”计划。在上杭、厦门的知名社区上,他发了一系列文章,推介再兴的风景,推介红菇、三黄鸡、野生灵芝、再投茶等土特产。一个名为“再兴村农家田园”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正式上线,除了美景美食,再兴的历史人文,还有家乡土特产背后的故事,都被搬上了网络,“晒家乡是为了更好的宣传推广,让大家认识我们”。

构建一个“互联网+农业平台”,张著岳赋予了更大的希望,“再兴的劣势在于闭塞,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完全可以克服”。

目前,他已经开发出了一套基于云服务器的技术,可以实现在微店平台上实现农产品视频对接,“只要客户有需求,可以调阅视频,观看农产品的实时图像,进行选购、监控和溯源”。如果技术运行成熟,“我们再兴出产的生态农产品都可以打上独一无二的二维码,还可以实现预约销售,远程众筹定种”。

“消费者最担心的无法监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也无法远程实时挑选,而农户也因为技术知识缺陷,无法登录农产品信息,这些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解决。”目前,张著岳已经在堂兄张著华的家中开始了平台落地实验。

再兴的土特产在真空密封后还有二维码和链接产品溯源。

关注再兴,大家在行动

堂兄张著华、堂弟张著彪成为这场实验的中坚力量。作为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留守再兴村的张著华已经添置了真空包装机械等设备,开始了“再投茶”的试验包装。门前、客厅都安装了摄像头,“可以随时看到鸡鸭的宰杀、野生女贞子蜜的收割分装过程”。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毕业的张著彪,承接了微信平台运营和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

目前,关于再兴的推介文章正在紧张整理之中。“再兴的族谱,还有村姑美女这些都是下一步的炒作点。”

让张著岳开心的是,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复兴”的队伍,很多在外漂泊的再兴人关注他,还用实际行动支持他。

在上杭网看到推介再兴的文章后,身为再兴人张尚平非常激动:“文字很好,说得真实又有感染力。”他辗转联系上张著岳,除了点赞打气,还无偿提供了许多关于再兴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农村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推广环保生态理念好,而且能够向城市推广农村,很有思想。”

张彩云跟张著岳有着类似的经历,目前在福州发展。“我们一班同龄的再兴人组建了微信群,大家一起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再兴的信息,人多力量大,别的暂时帮不上,宣传推广还是力所能及。”

雷进高夫妇也认同张著岳所做的事情,“平时大家一起聊天,说起平台的事情。我们两个在上杭县城工作,平时回乡比较方便。前段时间红菇采摘,著岳不方便,我们就特意回了趟家,全程记录了采摘过程”。

在马来西亚旅居了50多年的老华侨张汉明也加入微信群。“去年谈及再兴的衰败,大家就在探讨前途问题,我提出希望发展生态旅游,推介农产品和开发资源,张著岳现在已经付诸行动,我绝对支持。”虽然13岁就离开故乡,张汉明表示他永远情系再兴,愿意加入推介再兴的行列。

再兴村景色

记者手记

与新农人再造乡土

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认识张著岳是从一封EMAIL开始。本报开辟“助村”栏目后,看了几期的张著岳给“助村”栏目来信说明振兴家乡的计划,同时恳请我们帮助宣传推介。一个月后,“助村”团队在上杭蛟洋镇再兴村见到了特意从厦门回村的张著岳。

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不仅感受到对于振兴家乡,张著岳的渴望和努力,除此之外,在他的带领下,还有许多在外闯荡漂泊的再兴游子们,也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张著岳努力的支持。

“助村”栏目在开栏之初就发出倡议“守望助村,再造乡土”,希望在这一进程中,所有人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参与者和志愿者。张著岳的“归来”正是最好的呼应,他立足于IT从业经验,捕捉国家政策风向,基于故乡现实考量之后,动员村民和他一起利用互联网“创业”。在他的感召下,再兴村的游子们也在“归来”,有的积极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转发,有的热心提供文字资料和收集照片,还有的亲身参与到这场创业的实践中。

再兴重新出发的力量正在这群新农人的身上。为何将他们称为新农人,因为他们不是传统的农夫,也不是纯粹的农业从业者,他们更多是农业价值的提升者,农业转型的思想提供者和宣传者。我们谈“助村”,不是要框定模式,更不是简单回到农村。任何一种有利于故乡的举动,任何一次对故乡的回望,都是再造乡土的希望所在。

张著岳他们回来了,更多人也正回归。正如时下最火的农业创客组合Farmer4喊出的口号: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这句话,我们“助村”团队与新农人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