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现场直击:走进东坂,揭秘河豚第一村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详细]

现场直击:老知青带我们探访知青楼

    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关注桂林村,缘于村里一座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楼。这座知青楼曾见证了上千名知青在桂林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承载着知青们的青春与激情。[详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助村精选 > 正文
建瓯桂林知青楼,湮灭还是重生?
2015-07-29 16: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游笑春 叶许意

财力物力不足,

桂林还需各方给力

依托知青楼打造知青文化村,仅靠杨哲的满腔激情,显然不够。

赵英坦为桂林村提出了建议,做好这件事,一要有设区市、县、镇等政府部门的重视,要看到这是一个宝地,可以对年轻人进行启发教育的点;二要有财力支持,政府、企业、社会、知青在这方面共同出力;三要做好文物收集和整理工作;四要组织好团队,对桂林村知青文化的背景进行提炼和创作。

东峰镇党委书记龙毅介绍,东峰镇已经编制完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他向记者展示了对桂林村知青楼的规划,根据规划,知青楼前的广场将被改造成一个采摘园。龙毅告诉记者,除此之外,知青文物、回忆录和名录等的收集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可以作为桂林村打造知青文化村的基础。

然而,美丽乡村所能争取到的项目经费毕竟有限,更多的投资从哪里来?

记者了解到,知青们曾经筹备过2次知青联谊会,正计划筹划更大规模的联谊活动。联谊会上曾经有些捐献资金,但并未对知青楼的保护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联谊只是松散的自发性活动,未能常态化,缺乏正规注册的协会或组织,老知青们所捐赠的物资很难得到较好管理。

而文物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样需要场地、技术和资金。

曾经辉煌的桂林村,需要借助知青文化的资源,来一场“文创复兴”。“助村”呼吁更多群体能关注桂林村知青楼,为知青楼的保护和知青文化村的建设出谋划策。

知青楼旁边几栋破败颓废的附属楼,白墙脱落,裸露着土黄色的泥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