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现场直击:走进东坂,揭秘河豚第一村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详细]

现场直击:老知青带我们探访知青楼

    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关注桂林村,缘于村里一座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楼。这座知青楼曾见证了上千名知青在桂林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承载着知青们的青春与激情。[详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热点 > 正文
征集│寻找30家缺钱的农贸企业
2015-08-19 19: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游笑春 叶许意

上厝村的万亩花菜种植基地。

粮田农业发展公司的冷链运输车

东南网8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实习生 黄杰平 黄雪玲 文/图)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不少中小农贸企业遭遇到贷款难。这些企业发展农产品经销业务,需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设备与厂房的建设中,同时,采购农产品又需要充裕的现金流。贷款难,成为他们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正逐渐成为影响当地农产品生产的隐患。为此,本报“助村”栏目组联合福建本土互联网金融公司——搜搜金融网,发出帮30家农贸企业的征集令,为他们提供低息短期贷款,助他们解决短期资金问题。

征集令

助村携手互联网金融公司,向全省征集30家农贸企业,为他们提供短期低息贷款服务。

征集标准如下——

1.福建省内企业,从事农业经销或贸易超过2年;

2.在农村有承包农田或与农户合作定制生产;

3.企业及贷款人征信良好,在当地农户及村委、供销社有良好口碑;

4.企业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有仓库及物流货运车等固定投入者优先。

对于符合初选条件的农贸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司将会进行尽职调查。一旦通过,将签订半年到一年的合同。合同期内,只要农企有资金需求,均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平台发布小额贷款申请。

如果您有意向报名,请阅读以下详细报道内容↓,或联系18006925775陈先生咨询。

 

最近,屏南棠口乡上厝村菜农齐华很忙。他得到冷库清点村民送来的花菜。台风“苏迪罗”来前,他收了不少花菜,村里的2个冷库装了约50万公斤花菜。他还在等一个人。

这里是福建最大的花菜生产基地之一,一万多亩良田基本都种花菜。几乎每个农民家里都跟花菜息息相关。几十家花菜收购商活跃于此,福建粮田农业发展公司的姚立金,就是其中之一,他正是齐华要等的人。

投入大、贷款难 农贸企业流动资金短缺

上厝村是姚立金主要的收购点之一,他在那里投资了2个冷库,用于存放收购的花菜,最多可存放200吨,齐华则是他的代收人。而齐华选择姚立金的理由,一是他收购量大,二是他给钱及时。

收购量大,缘于姚立金拥有自己的冷链公司。他所在的粮田农业发展公司,购买了9辆长9.6米的冷链车,这种造价40万元的冷链车,每辆拥有近20吨的运能。姚立金每天可以满足将近200吨的收购需求。此外,姚立金还投资建立了好几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冷库,用于存放收购来的农产品。

这样的投资,花掉了姚立金近千万元。钱从哪里来?姚立金说:“我没有找银行贷款,因为审批太麻烦,也不好通过,这些投资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一部分则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冷链车。”

资金都投入到了设备与厂房,那收购农产品所需的现金怎么办?姚立金说,他的现金流并不总是充裕的。他告诉记者,目前他平均一天需要收购20吨花菜销往广东。每公斤按4元算,一天就需要8万元现金,一个星期就是56万元。“这是笔不小的数字,回款期按7天算,手上至少要有大几十万的现金,找银行贷款很难,得另外想办法。”

在宁德,姚立金的困境不是孤例。农产品由于收购的周期时间短,经销商短期资金需求量大,但他们的贷款需求,却往往因为缺乏授信、无有效抵押、非本地户籍等诸多因素,被传统银行忽视。若借高利贷,利息较高,也并非这些农贸企业理想的融资方式。

怎么办?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为这些企业的难题提供了一个答案。

菜农正在将花菜装车,收购商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销量

低利息、轻审核 农企搭P2P金融便车

“宁德是我省农产品重要基地,古田的食用菌,屏南的花菜等等,都在进行大量的生产及外销。我们调研发现,这些农产品在生产和经销领域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且资金周期性需求比较频繁。遗憾的是,每年农产品收获季,大量小微企业在农产品的进货期,因资金不足,只能缩小收购规模,错过挣钱的机会。”本土互联网金融网站——搜搜金融网运营总监刘峰对记者说。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是当前明确的政策指向,刘峰认为,宁德的农业发展虽然获得了政府财政、金融机构等诸多资金支持,但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放贷额度、风险控制、成本的考虑,无法完全满足食用菌产业的资金需求。

正是瞄准了这个市场,刘峰在搜搜金融网上推出了“助农宝”业务,试图为这些农企找到突破资金困局之路。刘峰介绍,“助农宝”就是将农企的贷款需求告知投资者,由投资者选择是否在一定的年化收益率条件下,将资金贷给农企。在搜搜金融网上认证过的农贸企业,均可以利用“助农宝”,向平台申请低息小额贷款。

姚立金,便是入驻该平台的农企老板之一。今年6月,姚立金认识了刘峰,得知“助农宝”业务,他俩一拍即合。刘峰说:“我们一共给姚总做过8笔贷款业务,一开始只给他做了5万元15天的规模,后来慢慢变成20万贷一个月,贷款金额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因为姚总每次如期还款,他的信用在我们这里升级了。”

刘峰介绍,和搜搜金融网签订合同之后,在合同期内,农贸企业可以在平台上不限次数地发布小额贷款申请。“一开始农企的贷款资金量要3天才能满足,现在,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了。”刘峰说,“‘助农保’贷款的金额,我们目前最多可做到50万元,但具体金额将根据农企实力和需求来综合评定。”

据记者了解,“助农宝”自6月上线以来,共服务3家农贸企业,促成了17笔贷款。服务对象,除了姚立金,还有食用菌贸易企业,其业务均集中在宁德屏南和古田等地。这些企业的贷款金额数主要在5万—30万之间,贷款金额还款时间为7—30天。

贷给农贸企业的钱是谁的?刘峰告诉记者,搜搜金融网只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并不碰钱。“我们的资金来自网站的投资用户,普通人都可以是我们的投资者。用户的资金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托管,交易则由担保公司担保。借助我们的平台,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可以汇集到农业的生产及经销中。而投资者一方面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农业发展。”

“这一块的市场很大。”提及未来的发展,刘峰很有信心。他说:“今年将争取服务100家农贸企业,服务范围将覆盖全省。现在我们就通过‘助村’栏目来征集需要服务的企业。”

 

菜农正在冷库里整理花菜,这是他们的收成。

记者手记

让更多互联网红利惠及农民

一边是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一边是缺钱又贷款无门的农企、农民,信息和体制的不畅,造成了两者之间的鸿沟。正是互联网金融,在这条鸿沟上开始架起大桥。

应该看到,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歌猛进,一座座“大桥”正横跨这条鸿沟,让金融与农村牵起双手。P2P、众筹等时下流行的互联网金融工具,开始将投资者的注意力引向农村。

时下,阿里、京东已经开始了在农村的金融布局;业内先驱翼龙贷、沐金农、宜农贷等则针对“三农”的不同环节,成功打造出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而搜搜金融网则与他们一道,在垂直领域里找到了发展空间。

信息闭塞、网络落后、商业欠发达,农村一直是被金融市场遗忘的角落,但却最需要金融的帮助。中央多次出台文件政策,引导金融为农村和涉农小微企业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成长的互联网金融,成为嫁接金融与农村的桥梁,其激活农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因而意义非凡。

然而,这座“大桥”并非总是一路畅通。P2P金融屡屡出现的兑付危机、倒闭、卷款跑路,甚至非法集资的现象,让它变成一个“爱惹祸的熊孩子”,也让人们开始谈虎色变。

好在这样的局面已经开始改观。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从中央政策的角度肯定了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其中,对P2P金融,《指导意见》可以说是首次正式明确了合法地位,发了“身份证”。

指导意见明确,P2P金融由银监会负责监管,其能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但不能吸存放贷非法集资。此外,P2P金融客户的资金,必须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进行第三方资金存管。这些意见,对于“熊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而“助村”此次联合互联网金融公司征集农企,目的在于增加公众对该行业的了解,消除误会,引导农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融资,从而更好地发展农业,惠及农民。

金融一向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而农业则是最底层的市场。过去10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高大上的金融也能接上地气,俯身为“三农”服务。我们期待农村、农业和农民能搭上“互联网+”的大船,一起享受互联网的技术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