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现场直击:走进东坂,揭秘河豚第一村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详细]

现场直击:老知青带我们探访知青楼

    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关注桂林村,缘于村里一座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楼。这座知青楼曾见证了上千名知青在桂林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承载着知青们的青春与激情。[详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助村精选 > 正文
甜出一片天,探访白河江鲜食橄榄
2017-01-05 14:02 来源:福建日报助村 责任编辑:游笑春 徐海萍

助村说

闽清有三宝:糟菜、粉干和橄榄。今天“助村”栏目带大家去探访闽清的甜橄榄种植产区——梅溪镇梅埔村的白河江。

近年来,品质上等的橄榄,市场非常紧俏。白河江的鲜食甜橄榄一直备受广东客商的青睐,以产地直采的形式进行包销。2016年1月我省发生冻害,甜橄榄产量锐减,只有往年的1/10甚至更少,白河江的橄榄在此形势下一枝独秀,最高单价突破一公斤300元。

 

冬至过后,记者来到闽清县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虽然已经临近橄榄采摘的尾声,依然可以看到广东牌照的车辆陆续上山。漫山遍野的橄榄树,就像一幅波浪起伏的绿色画卷。当地的橄榄种植大户张孔江正在自家的橄榄园巡查。“这里橄榄树看起来与其他地方差不多,但它们‘含金量’大不同。”张孔江指着一棵橄榄树说道,“这棵树广东客商4万元包下。这两天就过来采摘。”

“2016年的收入要好于往年,因为2016年初冻害,橄榄产量锐减。”张孔江透露,“我们白河江品质好,客商早就盯上了。7月挂果时,他们就下了定金。我卖早了,一斤一百元被收购商买断,现在卖的话要超过150元。”

张孔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棵30年树龄的橄榄树,年产可达600多斤,最多的超过800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河江一棵高产的优质橄榄树可以换回一辆小汽车。这个只有80多户300多人的小自然村,目前种植户年平均收入20多万元,有的种植大户年收入近300万元。

这样一斤鲜食橄榄树下采购价已经到150元

得天独厚造就独一无二

张孔江拿出自己的看家品种“孔江一号”“孔江二号”,让大家品尝。从外观看,橄榄只有成人大拇指一节大小,果皮光滑,入口肉质细致而爽脆,味道甘香可口而无涩味,嚼后满口生香,具有独特风味。

“这样的甜味橄榄市面上少有。”张孔江对于自己的产品非常有信心。2011年,白河江选送的甜榄在“福州市鲜食优质橄榄”评选中获得甜榄类金奖、银奖。

说起福建鲜食橄榄,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檀香橄榄,曾作为橄榄中的鲜食佳品,上贡朝廷而声名远扬。“虽然檀香小而脆甜,但还是有涩感。”如今的白河江橄榄已经培育发展了许多新品种,品质也得到了市场认可。

“广东客商对我们这里的甜橄榄品质很认可,都是一棵树一棵树地包下,产量高的树一棵可以卖出8万元,普通的三四万元没问题。”张孔江告诉记者,“我们的好橄榄都是一采摘下树就直接被采购走,福州的市面上基本看不到。”

不同于普通橄榄采摘简单用竹竿敲打,白河江的橄榄都是聘请工人手工采摘。工人一天工钱得500元。采摘期间,工人必须爬上十多米长的云梯,一颗一颗地采摘,确保每一个果子都不会掉到地上摔伤。万一有果子掉下来摔伤了,一个十几克重的果子,损失就是几块钱。

橄榄种植在福建有悠久历史,福州的闽侯、闽清是重点区域。但是相对于其他闽江沿岸的橄榄种植区,在冻害中“独善其身”的白河江来说,橄榄品质高得益于白河江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白河江所在的梅铺镇位于闽清县城郊、闽江之滨,沿江两岸多为冲积平原和低丘坡地,最低海拔仅为12米。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47天。由于受到谷底和闽江水体热效应的影响,低温冻害少,具备发展橄榄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当地橄榄栽培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镇种植户有2257户,种植面积达18122亩,占到全县橄榄种植面积的1/3以上,年销售额上亿元。

橄榄基地要藏风、迎光、日照足,土壤要求沙包石多,海拔30米到50米最为合适。白河江位于闽江北岸,全村都为海拔150米以下的宜榄山地,而且适合橄榄生长的沙包土质量好,表面湿润,便于根须吸收水分。加上闽江小流域气候的作用,白河江特别适合橄榄生长。

闽清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的农艺师刘忠旺介绍说,橄榄其实挺“金贵”,只要温度低于4摄氏度,就会产生冻害,如果零下3摄氏度,则容易死亡。在去年初的冻害中,除了采取了得当的措施之外,白河江的独特地理位置也是关键。

闽清白河江自然村的千亩橄榄林

张孔江爬上长梯摘橄榄

 

30年试验改良50余个品种

2016年,鲜食甜橄榄让白河江的种植户们赚得盆满钵满,但这是张孔江等种植户30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的成果。

张孔江1981年开始种植橄榄,原先白河江的橄榄70%-80%种植的是土生品种长营,甜橄榄是它的变异品种,当地俗称“小个子”。由于当时技术有限,父辈们也没考虑进行品种改良,因此大家都是分散种植,植株品质各异,经济效益很低,丰产不丰收的情况经常出现,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

选定鲜食型甜榄作为方向后,张孔江四处寻找良种,为了找到最好风味的橄榄,他遍访主产地寻找口感清甜、果渣较少的甜榄树,同时也引进广东的部分优良品种,通过高位嫁接,对自家的橄榄树进行改良。为了更新品种,橄榄园的每一棵母树都经历过3到4次的嫁接改种,最多的做了6次。

张孔江透露,目前他的橄榄园里保留的品种有30多个,其中主打的销售品种有11个。“这11个品种是我从50多个品种里一点一点地试验嫁接出来的。”

品种更新充满艰辛,还得耐住寂寞。刘忠旺介绍,橄榄种苗种植6-7年才挂果,且容易变异,因此要被嫁接的果树得至少挂果2—3年后,再选择肉质好的品种作为嫁接备选枝条。“这是个烦琐的过程,几万棵才能选到一两棵好品质的,而后把好品质枝条嫁接到成品树的枝条或主干上,又需经2至3年才能挂果。从育苗到挂高品质果,至少要经过12年。”

种好橄榄,一年四季都有活要干。

张孔江透露:“橄榄的生长周期挺长,一般6、7月挂果,直到立冬后才开始采摘。”每年的冬休期,得忙着清园松土,剪掉生长不好的枝条,为土壤施有机肥。橄榄因含单宁,影响成活率,要选择树液流动慢的季节嫁接较理想。正月过后一直持续到端午节,都是比较理想的嫁接期。

张孔江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不仅橄榄果实卖价是原来的数倍,枝条也可出售用于嫁接,一段10厘米的枝条可卖到50至200元不等。“这两年很多人开价求购优良品种的枝条,还有人一天几千元邀请我去嫁接。自己的果园都忙不过来,没空做这块市场。”张孔江说。

不仅是白河江,近几年梅溪镇采取高接换种等嫁接技术,以更新甜榄为主,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量和效益。目前全镇拥有两块优质橄榄示范基地:马湾片橄榄基地和大松树、水流湾片橄榄基地,种植有“林峰大坑”“小个子”“德仕”“马坑”“昆仑”等10多个高优甜榄品种。

果农在橄榄树上高接换种

扩种增收走品牌之路

如今,“闽清橄榄”已成为继“闽清粉干”之后的第二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何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农户增收,是摆在当地政府和各个橄榄种植户面前的难题。近年来,梅溪镇实施“橄榄交易中心+基地”模式,大力发展橄榄特色产业,先后成立了3家橄榄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产品营销等服务。

尝到甜头的张孔江也注册成立了孔江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孔江”商标。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他决定用自己的经验,带大伙儿一起改良橄榄树,并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模式共同发展。

他们对所有的生产基地进行严格管理,聘请绿色防控技术员作常年顾问,用绿色防控装置替代农药杀虫,使用有机肥等,全程无公害种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橄榄种植专家与合作社形成帮扶指导关系,加快先进种植技术的落地转化,实地教社员掌握嫁接技术。合作社还在嫁接和采摘期间,组织社员和周边农户集中观摩教学,让大家都能掌握技术。

在市场营销方面,合作社统一帮助农户联系收购商,为社员解决后顾之忧。

2016年3月,孔江合作社还成为福州市橄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示范推广基地,在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赵依杰研究员和刘忠旺农艺师的指导下,进行甜橄榄高接换种。

为了形成品牌效应,张孔江还将自己种植培育中发现的新品种申报为“孔江一号”“孔江二号”,以打响知名度。

目前,仅孔江合作社辐射的农户有102户、果树超过1万棵,2016年的年收入突破600万元。

撰文 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