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人物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院士专家观察:南繁育种工作日记
2017-04-23 13:10:2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谢华安到亚龙湾田独村隆平高科杂交水稻展示基地考察

东南网4月23日讯(通讯员 黄献光)提起三亚市海棠湾、亚龙湾,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湛蓝的海水、银色的沙滩,南海旅游圣地……

2017年4月中旬,南繁育种最繁忙时节,笔者来到海棠湾藤桥镇,福建、江苏的南繁育种基地,亚龙湾田独村隆平高科种业展示基地,近距离观察南繁育种的院士专家团队,他们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为了中国饭碗的底部支撑,在田间地头与时间赛跑,折射出中国专家只争朝夕、执着追梦、吃苦奉献、创新报国的科学精神。

4月15至16日 周末,繁忙的南繁育种

4月15日(星期六)晴、微风,气温22~320C

5:30~6:00,晨曦微露、东方既白,专家陆续出门,到福建南繁育种试验田观察。

6:30~7:00 ,南繁育种各个课题组,到晒谷场晒试验种子。

7:00~7:30,早餐。

7:30~8:00,露水正浓,专家团队陆续到试验田,采收试验种子,脱粒、去杂、做标签,装入试验样品袋。

8:30,戴着草帽,随身携带水笔、记载本、一段有刻度的竹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下田观察杂交水稻新材料与后备良种。

9:00,北大荒种业集团高管到福建南繁育种基地,考察杂交水稻后备良种。

9:30,谢华安院士南繁育种基地试验田,与助手商量福建水稻产业体系优质稻年度示范方案,加快国家一级和二级优质稻良种推广。

9:45~10:30,谢华安与助手在试验,考察后备苗头组合和不育系新材料,强调今后要突出优质、特色的育种方向,培育适合全程机械化耕作的优质、矮杆、抗倒伏、抗病虫、好制种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10:38~11:20,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高管杨远柱、廖翠猛到福建南繁育种基地试验田考察,洽谈杂交水稻育种材料交换、后备苗头良种展示等合作事宜。

11:23,谢华安院士离开藤桥镇福建南繁基地,随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高管赴亚龙湾田独村。

11:48~12:38,谢华安院士在亚龙湾田独村隆平高科展示基地,考察杂交水稻后备良种,探讨开展耐高温杂交水稻分子水平研究,培育适合东南亚种植的水稻良种等事项。

12:50~13:30,午餐,院士与隆平高科专家回忆艰苦的南繁岁月,共商落实袁隆平倡导的水稻育种科学目标,保障粮食安全。

13:40~14:05,谢华安从亚龙湾返回海棠湾藤桥镇,途中与隆平高科种业研究院探讨,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速中国水稻先进技术输出。

14:00,建南繁育种专家陆续进入试验田观察,筛选优秀的育种试验材料。

14:30,谢华安听取助手汇报,商谈福建稻田彩绘年度示范推广计划。

15:18,笔者到福建南繁育种试验田,采访不同年龄、性别、荣誉、学历、职称的专家,拍摄专家工作场景和苗头良种,了解优质稻、彩色米、彩绘稻、功能稻、景观稻的育种研究进展,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与验杂等。

17:00,谢华安院士接受记者采访,谈南繁育种意义,培育优质稻、特色水稻的意义。

18:30,晚餐。

19:00,南繁专家挑灯夜战,整理考种数据、撰写试验报告等。

4月15日(星期六)多云、微风,气温22~330C

8:00,拍摄全国文明家庭龙岩市农科所兰华雄、徐淑英夫妇在试验田工作。

8:30,谢华安院士带主要助手离开藤桥镇,赴崖州区(原崖县)城西村,重访育成“汕优63”试验田,看望早年南繁育种、现年90岁的房东郑联岐。

12:00,谢华安一行返回福建南繁育种基地,午餐。

14:00,江苏某种业公司到福建育种基地,考察杂交水稻良种。

14:30,笔者继续在到福建南繁育种试验田采访有关专家。

17:00,应泉州市农科所青年专家邀请,谢华安到试验田,考察杂交稻后备育种材料,肯定部分苗头组合,强调注意把握育种方向。

4月15日(星期六)多云、微风,气温21~330C

是日,福建、江苏、上海等地的部分专家,完成南繁育种工作,联系物流公司,装载试验种子运回内地。

9:00,苏州农科院乔中英联系谢华安院士团队,商量有色稻米示范事宜。

11:40,谢华安院士乘飞机离开三亚返回福州。候机时与助手谈抓紧筹备农业部华南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结验收、华南地区杂交水稻福建沙县的秋季现场观摩会等。

青年专家在福建南繁育种基地观察记载水稻杂交试验的田间表现

南繁追梦,育种家与时间赛跑

“培育一个水稻良种,要筛选数千个杂交组合,历经8~10年。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福建气温低,要到海南岛做一季试验,开展穿梭育种,提高试验效率。”谈到为什么要开展南繁育种,谢华安说。

南繁,成了育种家眼中的“加速器”。

所谓南繁,是指秋冬季节到海南省,从事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质鉴定等活动。1956年冬,辽宁省专家,不远万里,扎根三亚,选育水稻玉米良种,揭开中国农业南繁序幕。

现在,每年冬季全国28个省500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种子部门,约5000多人专家,像“候鸟”一样,扎根海南,弘扬“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每年南繁育种约8~13万亩,结出了累累硕果。

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培育的5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80%都经过南繁育种。1959年以来,全国到海南的南繁人数累计超30万人次,面积累计300多万亩,生产粮棉油菜瓜果等28种农作物,优良亲本种子近6亿公斤。对全国种子改良和更新换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南繁育种队伍,既有30后40后老专家,也有80后90后青年人,有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也有硕士博士、大专生和退伍兵,有获得联合国和国家表彰的著名专家,有全国党代表、全国劳模,也有肾透析的退休专家,还有撑起天涯育种半边天的女专家,据笔者两天观察,福建南繁育种90多人女性占16人。

福建南繁育种基地大门贴着一幅对联“偏爱南繁勇闯千重关,不惧难烦敢行万里路”,横批“鸿鹄之志”。展现了“南繁人”敢闯敢试、敢于胜利的精神境界。

以前,从福建到三亚,最长要走10天,没有买到火车座票,只能连续站近30个小时,过琼州海峡要连夜通宵排队购票,遇上大风大浪,船甲板吐得没有落脚之地。从内地到海南开展粮食育种制种的人,如果没有将省粮票换成国家粮票,无法在海南买到大米。

谢华安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运力低下,为了将繁育的一大汽车种子,运回三明地区种植,车从三亚赶到海口码头,搬运工下班、天上下大雨,为了赶船期,赶上广州配载的火车,谢华安只能自己装卸搬运。

曾任国家水稻研究所首席专家的谢放鸣博士回忆,早年交通不便,为了赶上湖南中稻育秧,他与同事只能在火车上,将温水浸泡的种子装入塑料袋,身穿棉衣,捂在肚皮保温,促进催芽。

专家组在福建南繁育种基地采收杂交水稻试验种子

科学文化,促“种子岛”融入国际旅游岛

现在,各省建设南繁基地,“候鸟”专家有了栖身之所,无需租住老乡家,也无需自已砍柴、每天轮流做饭,只需每人每天交纳40元伙食费。

专家们说,如今的南繁条件改善,是当初无法相象的。

随着海南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土地价值飞涨,商业旅游建设用地,与南繁育种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南繁土地。”

2015年10月,经国务院审定同意,国家四部委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2015~202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简称“中国种岛屿”规划),明确划定了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让南飞育种的“候鸟”,有了栖身之所。

如何在托起“中国饭碗”底部支撑的同时,让创新成就造福海南,成为南繁院士专家思考的学科命题。

院士专家开启了彩绘水稻、五彩稻米、功能稻米等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结合各具特色的地方农耕文化,利用彩色叶片水稻,绘制稻田三D画,生产降糖米(糖尿病患者)、降压米(高血压人群)、益肾米(肾病患者的低蛋白质大米)……

2017年2月,在三亚市海棠湾建设的水稻国家公园正式开园,探索“种业+稻米+文化+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

笔者在海棠湾的福建南繁育种基地,看到叶片呈紫红色、紫黑色、白色、浅黄色的水稻,稻穗呈黑色、红色、橙色的水稻,抗性淀粉水稻(糖尿病患者食用),黑米、红米的杂交水稻制种……。

“解决温饱之后,水稻育种目标是让人吃得更好,培育彩色稻、香稻、保健稻,是让田园更美丽、消费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福建南繁育种基地生产的紫红色叶片的彩绘水稻

精神传承,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接过接力棒

三天近距离的观察采访,笔者发现,谢华安与助手交谈最多的是年轻队伍的培养,强调包容个性、发挥特长。尊重产权、协同创新,交待要签署引种协议,收到外省种子或育种材料,要及时告诉他,以便他打电话致谢。强调要弘扬南繁精神与种业精神,要想方设法建设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福州分中心的海南育种基地管理大楼,为年轻一代南繁人创造条件。

谢华安表示,他已年逾古稀,真诚希望育种队伍能够快速成长,尽快承担起党和国家交给的重任。真诚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同志,能够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在华夏大地为水稻育种,书写更辉煌的新篇章。

“眼下,我最大的愿望是,早日完成总书记交付的任务,让粮食产量更高一点,米质更优一点,农民种田成本更低一点,腰包更鼓一点,让中国人饭碗装满自己生产优质粮食。”谢华安说。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