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勇敢试水者 一组数据常被用来对比中美两国在慈善之路上的区别:在美国的社会捐赠总额中,80%来自公众;而中国的捐款中,57%来自企业(不包括企业家个人的捐款)。数据描述了中国公益事业目前所在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而我们关心的是,这占了一半以上捐款的源头,中国企业们是如何行走于公益之路上的,在短短二十几年的企业公益发展史里? 这一路并非坦途。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亦同时滋生了企业创新的智慧和勇气。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80家上市公司成立了公益基金会,其中A股上市公司有47家,占2012年末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成立专门的公益基金会,从单纯的“捐赠者”变身有了更多选择权、决定权的“操盘手”,这是中国企业最意味深长的公益故事。我们的“少数派报告”正是以此为起点出发,去寻找A股上市公司中企业基金会的样本,记下他们的成长与烦恼,为中国公益的进化留下注脚。 2%的比例是不是有点少?这或许不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理论上,基金会能使企业的公益行为更专业和持续,不过,作为一种新型的公益组织,起步阶段的企业基金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实际操作项目仍较少,比如专业人才的匮乏,比如公众认知度低。在美国,企业基金会也只占慈善基金会总数的5%左右,中国企业基金会可以借鉴的成功范本十分有限。 对这些“少数派”调研的价值在于,探索企业公益的方法论——“企业基金会的优势不 在钱多,而是可以成为社会创新的探路者”。其一,不再顶着“傻捐”的帽子,而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做公益。其二,慈善也能赚钱,基金会也应该充满活力地进行各种投资,让慈善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 所以,感谢这2%勇敢的试水者,它让我们知道,中国企业的公益还远远没有释放出应有的活力。而如何更有效的公益?企业基金会“少数派”报告上发展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让企业免税落到实处。 陶泽表示,企业建立基金会的驱动主要包括四大方面: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员工满意度;营造良好经营环境;开拓市场和创新产品。目前,中国企业基金会仍然在探索阶段,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比如,抛弃“为善无近名”的陈旧观念。可口可乐基金会是可口可乐公司在全范围内的公益慈善分支,通过支持和资助有益于整个社会及企业运营所在社区的各类项目,帮助企业开展在各地的业务。可口可乐基金会从1993年开始,资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项目,目前已经成为在中国时间最久的合作项目之一。可口可乐还将透明公益的理念注入公益项目中,为其全球化推广带来极大收益,让其品牌传播到了中国的最基层。 从社会层面讲,陶泽认为,一个迫切的需求就是进行公益扫盲。“有些上市公司不建立基金会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还有这样的部门存在。” 在上周刚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轮值主席机构——华民基金会秘书长郭军奇则表示,眼下税收体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记者获悉,目前并非所有的非公募基金会都有免税资格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仅有评级达到4A/5A级的基金会才有机会领取,且到期还需要审核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呼吁,非公募基金会的免税资格和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应该合二为一,让企业免税落到实处,获得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