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学校”粉丝多 看到搭棚里的香菇长势喜人,村民们的胆子也大了起来,跟着一起种。 “我们不是单纯把理论知识教给农民,而是通过这个平台,让村民自己动手,参与种植,让学会的村民教不懂的村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可把种植成果拿出来比一比,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尤建国说。 如今,这所“田间学校”就像一个孵化器,不断地培训出一批又一批技术农民,而且管理模式十分灵活。学会技术的农民,可选择留在学校当老师,也可离开学校,自己开办学校当校长。 “参加这个‘田间学校’的培训很开心,现在我也当老师啦!”去年参加培训的村民尤火金说,“田间学校”还帮助种植户申请担保贷款,一亩香菇流动资金3.5万元,自己只要投入1万元风险金,剩下的2.5万元“田间学校”负责。 眼下,“田间学校”越办越大,已经在全县4个乡镇建了分校。全县香菇和黑木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多亩,有200多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民致富1000余人。 编后:建宁“田间学校”为何能够越办越大?一是因为它十分契合农民朋友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能让参训农民学到技术、挣到钱;二是因为这种培训方式特别接地气、特别讲实效,能让农民朋友快速学会、轻松上路。农民朋友参加技术培训之后,转变成为知识农民,提高了种植项目的技术含量,从而带动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建宁开办“田间学校”的做法,还打通了农民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希望在广大农村,能够有更多“田间学校”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