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海马齿 净化溪水质 溪尾镇组建了海域清理工作队,定期捕捞海漂垃圾。 同时,借力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引入海洋公益性项目——封闭海湾生态修复项目,扩种红树林,试种红添菜、翠芦莉、海马齿等海水蔬菜和海上花卉,并投放缢蛏、泥蚶苗,以此多渠道同步进行,抑制赤潮藻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吸附水中有害物质,逐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整顿后的绣溪两岸修建步行道,这是镇里人最常来的地方。在溪里抓紧种植海马齿,帮助净化入海口这段溪水的水质。”溪尾镇村建站站长陈华峰介绍,海马齿借助浮床可在水中生长,其根茎吸收水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海马齿又名“滨水菜”,十分适合在海水环境中生长,根组织有较强耐汞和吸收汞的特性。而且其植株含有克生物质,能够抑制赤潮藻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是理想的生态浮床修复植物。 通过海马齿改善水质的成功经验,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黄凌风负责国家“863”项目期间,在厦门筼筜湖尝试种植海马齿。经过多年试种,筼筜湖的水体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水变清了,悬浮藻类物大大减少。 “2011年,我们在厦门筼筜湖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在泉州建立苗木基地,将项目进行推广。”黄凌风教授表示,该项目目前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少部分区域试点,溪尾镇是闽东的第一个站点。 “去年镇里试种海马齿,目前成活率达到90%以上。”陈华峰说,在试种成活的基础上,今年镇里计划扩种3000多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的种植面积。 “建设生态乡镇、美丽乡村,抓好环境卫生最为重要。由于遭受过恶劣环境带来的影响,群众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环境。”溪尾镇党委书记蔡龙玉说,要让这好环境持续下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