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浮床上种植海马齿,用以净化水质。
东南网9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姚瑾 通讯员 郑祖辉 李莹 文/图)
“你瞧瞧,这海马齿种上没多久,上游的鲤鱼就游来了。”“感觉风景变靓了!”……近日,福安市溪尾镇的居民路过绣溪沿岸的景观步行道,都免不了要聊到正在引进种植的海马齿,不时可见小溪中有鱼儿浮游冒泡。
昔日脏乱差
如今变了样
溪尾镇位于福安市东南沿海,绣溪穿镇而过,流经镇区人口密集区,从上游的坎下村至入海口,长约2.2公里。早年沿岸居民随意搭盖“旱厕”,小海鲜残渣和生活垃圾也倾倒入溪,加之上游多个养猪场污水直排和海漂垃圾随潮汐涌入,绣溪几乎成了一条大型的排污明沟。
溪尾镇区的主干道,曾是福安松罗、湾坞、下白石和霞浦盐田等周边乡镇的主要海鲜集散地之一,随处可见丢弃的海鲜残渣。
溪尾镇由此被列入福安“脏乱差”乡镇之最。
“太阳晒后发出恶臭,苍蝇蚊子到处飞。外地客人来了,都不敢喝这里的茶水。”现年63岁的杨金名回忆说,街边的小炒店和面摊几乎没人光顾,居民们用自来水洗澡后,常常担心身上瘙痒长红斑,还得用井水再冲洗一遍。
2013年,溪尾镇加大环境整治投入,标语、广播、宣传车、曝光和典范专栏等齐上阵。成立专职清理队。镇主要领导牵头,经常性参与垃圾捡拾、海漂打捞等活动。
“刚开始都认为镇干部在作秀,人们私下打赌说,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放弃。”溪尾镇居民杨敏笑道,没想到过了这么久,干部们还常常走街串巷,看到垃圾会主动去捡拾。如今,看到生活环境好转,大家也愿意自觉维护。若有人乱扔垃圾,便会遭到众口一词地谴责。
引种海马齿
净化溪水质
溪尾镇组建了海域清理工作队,定期捕捞海漂垃圾。
同时,借力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引入海洋公益性项目——封闭海湾生态修复项目,扩种红树林,试种红添菜、翠芦莉、海马齿等海水蔬菜和海上花卉,并投放缢蛏、泥蚶苗,以此多渠道同步进行,抑制赤潮藻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吸附水中有害物质,逐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整顿后的绣溪两岸修建步行道,这是镇里人最常来的地方。在溪里抓紧种植海马齿,帮助净化入海口这段溪水的水质。”溪尾镇村建站站长陈华峰介绍,海马齿借助浮床可在水中生长,其根茎吸收水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海马齿又名“滨水菜”,十分适合在海水环境中生长,根组织有较强耐汞和吸收汞的特性。而且其植株含有克生物质,能够抑制赤潮藻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是理想的生态浮床修复植物。
通过海马齿改善水质的成功经验,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黄凌风负责国家“863”项目期间,在厦门筼筜湖尝试种植海马齿。经过多年试种,筼筜湖的水体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水变清了,悬浮藻类物大大减少。
“2011年,我们在厦门筼筜湖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在泉州建立苗木基地,将项目进行推广。”黄凌风教授表示,该项目目前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少部分区域试点,溪尾镇是闽东的第一个站点。
“去年镇里试种海马齿,目前成活率达到90%以上。”陈华峰说,在试种成活的基础上,今年镇里计划扩种3000多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的种植面积。
“建设生态乡镇、美丽乡村,抓好环境卫生最为重要。由于遭受过恶劣环境带来的影响,群众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环境。”溪尾镇党委书记蔡龙玉说,要让这好环境持续下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