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现场直击:走进东坂,揭秘河豚第一村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详细]

现场直击:老知青带我们探访知青楼

    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关注桂林村,缘于村里一座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楼。这座知青楼曾见证了上千名知青在桂林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承载着知青们的青春与激情。[详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助村 > 正文
艺术助村,蹲点干部召唤涂鸦高手
2015-12-09 10:3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琼

  南平画院的画家到博爱村采风合影。

  柒先生在上海新兴村创作抱着箱子的姑娘。

  画家在博爱村写生。

今年4月,法国街头艺术家柒先生,出没于上海多个农村。他用他的画笔,在农村的墙上留下了布老虎、斗笠、风筝、蓝印土布、农村孩子……一幅幅精彩的涂鸦作品,无不用废墟涂鸦的方式,展现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农村元素。这些作品让他迅速走红网络。

柒先生的故事,有没有福建版本?答案是可以有。

在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一位驻村蹲点干部——来自省人社厅的黄思万正发出征集令,号召涂鸦大师和爱好者前来创作。他说,墙已备好,就等您来。

博爱村原来不叫博爱村,在1998年“6·22”特大洪灾之前,它的名字还是小仁洲村。之所以更名,是因为那场洪灾的灾后重建中,小仁洲村得到省红十字会的援助。2006年8月,博爱村红十字会成立,成为全国率先成立的第一个村级红十字会。“博爱”“全国第一”“红十字会”等也从此成为村里的名片,声名远扬。然而,如此闻名的红十字会村,目前账户却仅剩2.5万元大病救助专用款,经费捉襟见肘,慈善难以为继。

黄思万,是今年7月22日被派往博爱村的蹲点干部。这位驻村干部经历丰富,当过乡村老师、乡镇党委组织委员,又通过公务员遴选进入省人社厅。如今,他重返农村,思量着如何为博爱村做点事。

万字调查报告谋破“局”

12月,是黄思万被派往博爱村蹲点的第五个月。

博爱村也是一个“双薄村”(经济、党建基础薄弱),年人均纯收入不足万元;外出人口多,老年人口多,特殊人口多,村里渐渐“空心化”;村里的土地大部分用来进行农业种植,几乎没有养殖等其他产业。窘困,是它的现状。

困局如何突破?黄思万在思考。

走村入户,走访村情。心在想、脚在走、笔在动,2个月的摸底,黄思万撰写的专题调研报告《破局》终于完成。

这篇调研报告,用“现状之窘困”“认识再深入”“思路与设想”三个部分,试图在博爱村2.6万多亩的土地上,找到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

“虽然我的任期只有一年,很多人觉得做不成事,但是我觉得不能因此就不做事。”黄思万说,“我希望为全村497户1805人尽点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