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日渐浓 回不回令人纠结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是农村外出闯荡者普遍的境遇。对此,林焕钟感同身受。在厦门,虽然他的收入已超过不少本地人,但生活成本与人情冷暖依然困扰着他。“生意场上的朋友难有真正情感上的交流,我们渴望有一个互助的群体和情感的港湾。”他说,随着年岁增长,乡愁也越来越浓。 但对于故土,他同样感到矛盾。“毕竟已习惯了城市生活,接受不了乡村落后的医疗、购物、教育、养老条件。更重要的是,回到农村,怎么赚钱呢?”正因如此,林焕钟有了个算是折中的初步打算:在漳州市区买房。 林焕钟的困惑具有普遍性。80后王剑阳也曾是打工一族。前年,他回到村里,希望带动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共同致富。半年前,他当选为科岭村村主任。今年春节,王剑阳特意召集返乡年轻人进行了座谈。“大家都觉得在外漂泊太苦,想要回家,但苦于村里没有发展机会。”他道出了外出闯荡者的心声。 产业基础薄弱,一直是科岭村发展的短板。早年,全村人以种水稻与上山伐木为生。随着封山育林政策的推行,村里仅有的刨板厂也绝迹了。最近10年,不少村民从事生猪养殖,效益可观。但生猪养殖业不久也叫停了,全村留下2万多平方米的空猪圈。下斜自然村的大学毕业生王少意毕业后曾回到村里养猪,他和王剑阳算是村里难得的留守年轻人。如今,他也在苦苦寻找发展项目。 如何吸引青年回流乡村?这几年,56岁的村支书王盛州和王剑阳一直在为这事操心。他们的初步设想是,科岭村可以尝试做好“红色”和“绿色”两篇文章。 “作为革命老区,科岭村可以借鉴毗邻的永定区,发展红色旅游。把现有闲置的小学校舍装修成青少年红色传统教育基地,结合现有的红军路、革命烈士纪念馆等资源,提供食宿、游学等一体化旅游休闲服务。”王盛州说。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则为科岭村发展绿色农业创造了条件。目前,科岭村已经与花卉苗木业发达的漳平永福与南靖和溪合作,开辟了5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科岭非常适合山油茶的生长。”王盛州说,下一步他们打算号召乡贤返乡投资,发展高效益的山油茶产业。 “如果村里能够为我们搭好平台,让我们有发展的机会,我肯定愿意回乡投资,毕竟在家千日好!”林焕钟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