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现场直击:走进东坂,揭秘河豚第一村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详细]

现场直击:老知青带我们探访知青楼

    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关注桂林村,缘于村里一座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楼。这座知青楼曾见证了上千名知青在桂林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承载着知青们的青春与激情。[详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幻灯片 > 正文
系列回眸│他们因“助村”而改变
2016-12-02 19:39 来源:福建日报助村 撰文 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摄影 王龙志 责任编辑:徐海萍

屏南漈下

艺术复兴让古村“活”了

点击查看直播视频(请在wifi下观看)

17日晚上,在屏南甘棠乡漈下村一户普通的村民家中,11岁的甘玉彤认真地画着自画像。她的同学甘如梦在临摹面前凳子上的小鞋子。玉彤的弟弟玉浩最先完成画作,自家楼梯下的一个杂物桶跃然纸上。玉彤家已经成为左邻右舍聚在一起的画室。夜晚的漈下,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隔壁村民甘小文家,院落一角的墙上挂满了油画作品。“这里有我的画作,更多的是游客的作品。”作为主人,他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家里荒废的杂物间,去年开辟成为画室,接纳外来游客来此作画。在甘小文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和儿女也都拿起了画笔。4岁的小儿子甘志炜活泼好动,但是一画画就能坐上半个小时。家门口外墙上“甘小文工作室”的牌子让这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充满了艺术气息。

去年5月27日,本报助村栏目刊发《买我们的画吧!》(详见本报2015年5月27日三版),关注漈下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报道在村里推广艺术公益教学的林正碌团队。

甘玉浩(左)和小伙伴在自家画画,他的家开辟出一间画室,左邻右舍和游客都能来画画。

漈下村处处皆景,学画的游客随处一坐就能画画

文创助村从漈下向外延伸

林正碌团队在漈下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活动,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村民学会画画,并教村民如何把画卖到世界各地。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奇者”,慕名前来学画,他们有的住上几天,长的甚至数月。

随着文创产业的植入,漈下村发生了各种变化。“自在花时”客栈的主人就是从上海回乡创业的夫妇俩。他们还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安澜旅游”推介漈下。村民甘巧珍则将老屋临水的一角进行修缮,开办成全景开放式的艺术空间。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漈下村小修葺一新,通过引入支教老师,复办了四年级和五年级,返村就读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甘玉彤和其他4位同学是最先享受这一待遇的漈下孩子。他们不用再奔波去7公里之外的乡镇读书。甘如梦甚至从福州回到漈下念书。孩子们除了有家人陪伴,还能在家中随时拿起心爱的画笔作画。甘玉彤已经成为村里高产的小画家,画作受到各地艺术收藏者的青睐,她还带动了父母和弟弟一起绘画。目前,她通过卖画向村里的小学捐款6000多元,部分收入则存入银行作为自己上学的学费。“她是整个屏南在银行开账户的第一个未成年人。”林正碌说道,“漈下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目前,这一公益教学已经走出漈下,拓展到屏南县的多个村镇。双溪镇建起了安泰艺术城,万人教学基地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学画人。

村民在作画

村小复兴带来更多可能

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给村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五年级的孩子,甚至能够独立创作现代诗歌。在漈下新开辟的音乐教室里,来自上海的支教老师高蓉蓉正在教甘孙焰弹奏钢琴。虽然甘孙焰的弹奏不熟练,但他的表情非常认真。

由于村小的教学场所有限,村委会主动将其所在办公地让出来,开辟为村小的音乐教室和图书馆。各界爱心人士捐赠了4万元,还寄来了2台钢琴、2台电子钢琴,旧村部改造出了200多平方米的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及读书长廊。从此,漈下除了盛产画作,穿村而过的溪畔还多了悠扬的琴声。“由于缺少书籍,目前图书室还在筹建中,希望除了琴声还能响起琅琅读书声。”林正碌说。

由于年久失修,漈下小学有一座危楼被拆除,随着高年级的复办,学生的回流,以及外来插班生的到来,教室不足。林正碌现在正在积极筹划新建一座教学楼。林正碌说:“新建一座楼不仅可以增加教室,还能为支教老师解决住宿问题。”

在漈下村新开辟的音乐教室里,支教老师高蓉蓉和小朋友们正在弹奏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