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福建日报“助村”栏目推出。
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日子里,秉承“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怀农民,通过新闻帮扶,守望乡土,合力助村”这一初衷,我们每周至少一次和读者相见。我们记录着农业、农村、农民,更记录着乡村的创新、变革和希望。
近百期的呈现,让我们收获良多。
“助村”有了粉丝。感激那些告诉我们说“被‘助村’推介的人和事所吸引而喜欢‘助村’”的粉丝。的确,“助村”推介的,不只是一篇篇单纯的新闻稿件,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但“改变”才是最让我们欣喜的。
本周起,“助村”团队携手东南网、腾讯大闽网,通过版面、影像、直播等形式,为大家呈现那些因“助村”而改变的人、事、村。
寿宁下党
定制扶贫让贫困村“红”了
点击查看直播视频(请在wifi下观看)
“欢迎来下党‘走民路’‘吃民饭’‘住民家’‘唱民歌’‘解民忧’和‘办民事’。”带着前来参观的客人,刘明华侃侃而谈,这是他自我总结的“六民口诀”。自从2014年底被寿宁县下党乡政府返聘后,老刘越来越忙了。曾经是下党乡党委副书记的老刘觉得,这两年,来下党的游客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大。家住城关,但老刘经常一整周都回不了家,老刘笑说:“我熟悉情况,所以,我现在成了下党的导游。”
同样感受下党巨变的还有村主任王菊弟,今年他在下党村的老屋经过整修,开了家有6个房间的“85民宿”。干净整洁的客房,还设计了宽敞的公共空间。站在民宿的顶楼,下党的全貌一览无余。
下党村
乡村旅游正在崛起
在下党村村口的宣传栏上,张贴着一位老人的巨幅照片。照片上的老人笑容灿烂,这张照片还出现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福州高铁动车站等交通枢纽的LED广告屏上。这位86岁的老人,名叫王运宜。他是村里最为年长的共产党员,现在已然成为下党村的形象代言人。
下党村年龄最大的党员王运宜老人,他今年86岁啦
“今年国庆期间,村里的6家农家宾馆(包括民宿)一直爆满,一天的人流量超过600人,5家农家乐餐厅也生意火爆。”王菊弟非常自豪,“全村已经实现了WiFi全覆盖,在我们客栈可以用微信、支付宝支付。”
记者一年半之后回访下党,最直观的印象是交通便利,村里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得到进一步修缮。投资2000多万元的下党游客服务中心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不久的将来,下党的接待能力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接待过夜游客的能力。”福建省委组织部派驻下党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说道。
2015年,下党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 2015年12月,省旅游局把下党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纳入全省乡村旅游扶贫观测点,引进台湾旅游策划团队、厦门建发旅行社等专业公司,结对帮扶下党村。
之前,下党村几乎没有旅行团来观光旅游,自驾游客也非常少。在进行旅游开发之后,2015年,到下党参观学习及旅游的游客达到5万多人次。
下党村老屋整修后成为民宿
定制扶贫助推产业发展
去年,外出打工的王培根回到下党,开办了一家生态观光农场,养殖高山羊、土鸡和鹅。今年,这个80后年轻人还当选了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像王培根一样,下党有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村里一座18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厂已经投产,秋茶制作进入尾声,厂房里茶香满溢。曾守福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成立了梦之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占股25%(其中5%的股权由村集体出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持),管理人员占股60%,村民占股15%的形式,还以村委会的名义注册了公共品牌——“下乡的味道”。新组建的蓉党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0多户茶农入股。
作为全国第一个植入“消费扶贫”理念的茶叶品牌(详见本报2015年6月3日三版报道《和下党村一起实践定制扶贫吧》),下党建设了可视化定制茶园。他们在茶厂和茶山上共架设了34个探头,通过APP客户端,茶园主可以随时点击查看茶园种植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过程,让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茶。
下党村定制茶园的茶青价格从原来的每公斤均价4.8元提高到20元左右,茶园每亩收入从原来2400多元升至6000多元,带动销售茶叶1万多公斤、野山羊200多头、山地土鸡1000多只、土鸡蛋2万多枚,直接带动64户贫困户和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村集体加工企业实现产值400多万元,村财收入20多万元。
下党的青山绿水、古建古桥,加上习总书记三进下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下党村的核心品牌竞争力。放眼全国抓红色旅游,寿宁县提出目标,要把下党建成党的作风建设的展示基地、群众路线的教育基地、摆脱贫困的实践基地,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致力打造“下党·中国摆脱贫困思想发源地”大品牌。
美丽的下党村
屏南漈下
艺术复兴让古村“活”了
点击查看直播视频(请在wifi下观看)
17日晚上,在屏南甘棠乡漈下村一户普通的村民家中,11岁的甘玉彤认真地画着自画像。她的同学甘如梦在临摹面前凳子上的小鞋子。玉彤的弟弟玉浩最先完成画作,自家楼梯下的一个杂物桶跃然纸上。玉彤家已经成为左邻右舍聚在一起的画室。夜晚的漈下,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隔壁村民甘小文家,院落一角的墙上挂满了油画作品。“这里有我的画作,更多的是游客的作品。”作为主人,他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家里荒废的杂物间,去年开辟成为画室,接纳外来游客来此作画。在甘小文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和儿女也都拿起了画笔。4岁的小儿子甘志炜活泼好动,但是一画画就能坐上半个小时。家门口外墙上“甘小文工作室”的牌子让这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充满了艺术气息。
去年5月27日,本报助村栏目刊发《买我们的画吧!》(详见本报2015年5月27日三版),关注漈下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报道在村里推广艺术公益教学的林正碌团队。
甘玉浩(左)和小伙伴在自家画画,他的家开辟出一间画室,左邻右舍和游客都能来画画。
漈下村处处皆景,学画的游客随处一坐就能画画
文创助村从漈下向外延伸
林正碌团队在漈下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活动,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村民学会画画,并教村民如何把画卖到世界各地。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奇者”,慕名前来学画,他们有的住上几天,长的甚至数月。
随着文创产业的植入,漈下村发生了各种变化。“自在花时”客栈的主人就是从上海回乡创业的夫妇俩。他们还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安澜旅游”推介漈下。村民甘巧珍则将老屋临水的一角进行修缮,开办成全景开放式的艺术空间。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漈下村小修葺一新,通过引入支教老师,复办了四年级和五年级,返村就读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甘玉彤和其他4位同学是最先享受这一待遇的漈下孩子。他们不用再奔波去7公里之外的乡镇读书。甘如梦甚至从福州回到漈下念书。孩子们除了有家人陪伴,还能在家中随时拿起心爱的画笔作画。甘玉彤已经成为村里高产的小画家,画作受到各地艺术收藏者的青睐,她还带动了父母和弟弟一起绘画。目前,她通过卖画向村里的小学捐款6000多元,部分收入则存入银行作为自己上学的学费。“她是整个屏南在银行开账户的第一个未成年人。”林正碌说道,“漈下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目前,这一公益教学已经走出漈下,拓展到屏南县的多个村镇。双溪镇建起了安泰艺术城,万人教学基地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学画人。
村民在作画
村小复兴带来更多可能
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给村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五年级的孩子,甚至能够独立创作现代诗歌。在漈下新开辟的音乐教室里,来自上海的支教老师高蓉蓉正在教甘孙焰弹奏钢琴。虽然甘孙焰的弹奏不熟练,但他的表情非常认真。
由于村小的教学场所有限,村委会主动将其所在办公地让出来,开辟为村小的音乐教室和图书馆。各界爱心人士捐赠了4万元,还寄来了2台钢琴、2台电子钢琴,旧村部改造出了200多平方米的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及读书长廊。从此,漈下除了盛产画作,穿村而过的溪畔还多了悠扬的琴声。“由于缺少书籍,目前图书室还在筹建中,希望除了琴声还能响起琅琅读书声。”林正碌说。
由于年久失修,漈下小学有一座危楼被拆除,随着高年级的复办,学生的回流,以及外来插班生的到来,教室不足。林正碌现在正在积极筹划新建一座教学楼。林正碌说:“新建一座楼不仅可以增加教室,还能为支教老师解决住宿问题。”
在漈下村新开辟的音乐教室里,支教老师高蓉蓉和小朋友们正在弹奏钢琴。
古田梅坪
留村上学的孩子多了
学校四周新砌了围墙,曾经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操场也硬化了。雷文生校长还在墙边开辟出花圃,娇艳的鲜花开得格外绚烂。这是记者近日在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梅坪村福和希望小学看到的场景。作为一个偏僻的高海拔畲族村,今年秋季开学,小学多了几名学生,雷文生校长和陈爱珠老师更有干劲了。
去年底,中石油福建销售分公司、福建日报社经济文教部、腾讯大闽网等单位共同发起“爱心衣+1”活动,为贫困山区孩子赠送爱心冬衣温暖包。在调查梅坪村情况时,我们得知驻村书记蒋长龙和雷文生校长正在想办法为福和希望小学学前班的孩子们购置更规范安全的游乐设施。我们将“爱心衣+1”活动“1”延伸,除了为孩子们送去冬衣,也为他们送去游乐设施(详见本报2015年12月31日三版报道《“袖珍村小”的新年礼物送到啦!》)。
我们为福和希望小学送去了滑滑梯、秋千、跷跷板。文章见报后,一些公益组织也为学校送来了图书和教学设施。原先,梅坪村和隔壁高洋村的很多孩子都到12公里之外的镇里上学。今年,几个在外读书的孩子,因为福和希望小学的办学条件改善了,选择留村上学。
梅坪村福和希望小学
梅坪村福和希望小学的孩子在秋千上玩耍
梅坪村福和希望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认真听讲
撰文 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摄影 王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