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衍智展示他的《铜山十八景》系列作品
林衍智的作品“石僧拜塔绫罗纱”
东南网漳州6月2日讯(通讯员 刘建龙文/图)“石僧拜塔绫罗纱”、“东屿文峰神显灵”……淡雅的水墨、朴素的线条、简洁的构图,近日,东山书画爱好者林衍智绘制完成了一套《铜山十八景》系列水墨写意扇面作品。
1975年出生的林衍智是东山县后林村人,父亲曾是为庙宇刻神像、画花鸟的民间艺人,爱好收藏字画古籍。从小耳濡目染使他也喜欢上书画。七八年前,林衍智开始正式自学国画。虽是自学,但他结交了不少书画界朋友,并常常造访东山、诏安两地名师,得到吴耀中、林学东等书画家的指点,使其创作大有进步。
家乡东山独特的海岛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加之自然景观随着年代更迭和环境的破坏慢慢消逝,使林衍智萌生了用写意水墨再现家乡美景、留住乡愁的念头,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最能代表东山古韵的“铜山十八景”。
东山旧称“铜山”,“铜山十八景”最早出自于《铜山志明铜山所志》,而后清朝末年东山著名书画家马兆麟在《咏铜山十八景》对前人的“铜山十八景”做了修正并最后定点,成为马氏“铜山十八景”。林衍智说:“马氏‘铜山十八景’很多是在实景基础上,要从特定的角度去观赏,才能品味其中独有的意蕴和趣味,很适合以水墨写意的形式来展现。”
今年3月起,林衍智就开始着手《铜山十八景》的创作,首先要查阅文史资料,细细揣摩关于铜山十八景的记载,他还到实地走访、写生、向老者了解情况,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林衍智坦言,绘制过程中将写意与写实结合,实景与想象相融是最难把握的。“十八景里不少景致如今已难觅踪影,这就需要去考证,再将合理的想象融入创作中。”
“例如‘摇倒旗山两马鸣’这一景,有一种说法是竹枝山和大伯公山像两面放倒的旗子,以前风从两座山之间吹过,声音如马嘶叫,所以叫“两马鸣”。为了画它,我特地跑那边去实地查找。但是如今那里早已成为工厂和居民区,并没有找到‘旗山倒两马鸣’的任何踪迹。”林衍智说。为此,他按照竹枝山上写生来的岩石的特点,结合本地一些老人的口述行创作。
“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东山岛的礁石也以奇而闻名,对岩石的刻画成了他作品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岩石,既要体现出它的现实状态和质感,又不能脱离国画的味道。”林衍智选择传统的勾皴法来画石:发挥线条的张力和审美趣味,顿挫转折,中侧聚散,顺逆拖拉,随形就势,表现岩石的质感和立体感,使之生动活化。
经过近三个月的创作,十八幅作品均已绘制完成。下一步,林衍智还计划创作大幅的铜山十八景图,以更直观地表现东山岛文化景观,用水墨写意留住乡愁。 |